读书报告与摘抄合集(2021下半年)

前言与目录

语言学的几本书的读书合计放在这里

千年贸易战争史

经济学通识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这本书也算是一种鸡汤,但是不是那种大而广泛的鸡汤,更是从小人物和小事出发,但是还是难逃厚重感。小哥白尼和舅舅之间的互动也是挺强行的,最后的大病一场也让人觉得有点牵强,不过一些道理可以看看。

从自己真正的感受、真切的感动出发,思考其中的涵义。当你心有所感、有什么想法从内心深处涌现时,千万不能有一丝敷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事情、有什么感觉。这样一来,你就会慢慢明白,自己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受到感动,这种无法重复的唯一经验,其实具有不限于那个时刻的意义。这就是真正属于你的思想。说得艰深一点,就是时时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出发、诚实地思考


牛顿了不起的地方,不只是他想到重力和引力的性质可能相同,而是从他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付出非常多的心血和努力,确认自己的想法正确。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或许会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才有这个新发现,竟然是别人早已知道的事,实在没意思。不过,小哥白尼,千万不要失望。没有人教你,你就自己发现了,这真的很了不起。即使这是某些学问领域早已知道的内容,我依然很佩服你。
你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发现才真正对人类有益、值得世人尊敬?重点不仅在于你是第一个发现的人,必须在你有了新发现的同时也代表人类第一次有了新的领悟才行。
想要爬上学问的顶端工作,不,为了要爬上顶端——小哥白尼,请你牢牢记住——你必须保有当晚夜半醒来之后对自己的疑问追根究底的精神。


“人必须活得像人。人活在不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实在可惜。即使面对“毫无瓜葛的陌生人”,也应该建立像人的关系。——我这么说,当然不是要你现在立刻采取什么行动。我只是希望等你渐渐长大,能开始认真注意这样的事。这是人类进步到现在的阶段还未解决的问题之一。

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你母亲为你付出,并不求回报。为你无私地付出,你母亲就会感到快乐。你为好朋友做事的时候,同样不需任何报酬,就会很开心。人与人发自善意为彼此付出而感到喜悦,是最美好的事。而且,这就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哥白尼,你应该也同意吧。”

如果有高尚的心灵、卓越的见识,即使过得贫穷,依然是值得尊敬、了不起的人。


请你注意看看“难得”(ありがたい)这个词汇。这个词代表“应该感谢”、“值得感谢”的意思,然而它本来的意思是“很难得到”,代表“并不常有”。了解自己享受到的幸福其实并不常有,我们才会心怀感谢。所以“难得”延伸出“应该感谢”的意思,而且以“难得”(ありがとう)表示感恩的心情。话说回来,如果你看看广大的世界,再回头看看现在的你,应该会发现自己现在的情况真的如字面所说,非常“难得”。
换个角度看,他们才是扛着这个世界的人。他们远远胜过你,是很了不起的人。——你想想看,世人生活所需的东西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即使是做学问、艺术这些高尚的工作所需的东西,同样都是他们付出血汗制作的。没有他们辛苦的劳动,就没有文明,世界也不会进步
我认为将来世界上所有人都应该成为彼此的朋友。人类从以前到现在不断进步,今后一定会进步到那样的世界。而我想成为能帮助世界进步的人。

岩田先生

很短的一本书,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完了,最重要的是作为developer和manager还有gamer的三重视角,让我反思我必须也抱有相应的这些视角。

人呢,终究需要有能赞赏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人,否则就无法迈向更高的台阶。因此,高中时代与他相遇对我的人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假如不制造推心置腹的机会,人是不会敞开心扉的。”
如果问我想在什么样的公司工作,那我希望是“上司能好好理解自己”,“上司能好好为我的幸福着想”的公司。


所以我始终认为:“消除谋求个人利益的念头,对公司管理而言极为重要。”
归根结底,要让大家心甘情愿地工作才行。可毕竟公司有着各种各样的决策,普通员工时常不理解为什么要如此决策。但这纯粹只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从前编写程序、进行游戏创作的时候,与制作新硬件、新平台的时候相比,要思考的问题的数量和性质都天差地别,但根本的意识和态度并没有多少变化。”
“我们的长项是什么?我们的短板是什么?梳理清楚这些问题,灵活运用自己的长项,尽量不暴露短板,这样引领团队向前,才是经营之道。”


编程界有一个说法,“百分之一的部分会占据运算时间的七至八成”,某一个难点总是需要耗费时间反复处理,这毫不夸张。因此,如果瓶颈之处没有得到修正,其他地方再怎么改善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想进入这家公司?”问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个理由。那就是我想知道对方“迄今为止做过的最有趣的工作是什么,最无趣的工作又是什么”。这也是与对方自身相关的事情,所以不难回答,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了解这个人。”


新人在公司中最应当做到的是“不伪装”。另外一点是不要因同一件事情反复麻烦别人


工作分配

简单地说,就是尽量把工作交给“看起来能承担这项工作的人”。毕竟人们不会愿意将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一脸不情愿的人。

工作只靠自己一定是无法完成的,一定需要与他人相关联。所谓公司,就是为了实现难以凭一己之力达成的巨大目标,聚集个性丰富的成员,大家齐心协力的地方。

“如果经营者自己什么都能做得到,那全部自己去做就好了。自己一个人做,最实实在在,最能具备当事者的意识,最了解目标是什么。如果一个人什么都做得到当然没问题,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单打独斗所能达到的极限。

因此,在公司中工作的人,要将自己责任范围之外的工作托付给伙伴们。而托付给他人的事情,对于结果如何当然要做好一定心理准备。这种构造,公司的规模越大,层级就越多,范围也越广。这就是所谓公司。”
说句题外话,我年轻的时候,感到自己特别忙碌时,曾经觉得“如果再有三个我的复制人就好了”。但是现在回头去看,这是多么傲慢、多么视野狭窄的想法。明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有着各自存在的意义,我当时为什么会那么想,真令人羞愧。

“自己却容易陷入“我不擅长、我不擅长”这样的想法。


比方说,世界上没有谁一开始就觉得“我擅长经营管理”。人们可能十分厌恶经营管理,曾经说着“想做一名职人,专注去做一件事情”,但他们或许会发觉“能教别人做事情,也很有意思”,””如果能将人们身上的这种潜力,尽可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其实组织自身受益更多。反之,组织内部可能有着内在损耗的力量,在无用的方面消磨了精力,””这样的情况实在不少见,如果能使这些趋向协调一致,就会在外部发挥非常有效的作用。”


能力与经验积累

有了一次经验之后,能力会不断累积。这是因为在奖赏的回路旁边会有许多类似的东西出现,在人们眼中它们既是奖赏,也是新的发现。
而对迄今为止以为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也会感觉到“其实道理是相通的”。比如说我后来发现,编程与公司经营有着很多共同点。
只有发现了这种关联,才有可能扩充自己擅长的事情。在我专职从事编程的时候,就算读了公司组织和经营的书,也无法将其联系起来,无法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其内涵。并不存在“明天就能立即用上”的东西,也无法从中赢得“获得奖赏”的感觉。


遇到问题

我认为,人与人的交流无法顺利传达的时候,不应该责怪对方,而应该在自己这里找原因。因此我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为什么那个人无法理解我的意思、无法产生认同感?是因为自己没有找到最佳的传达方式。
除此之外,将有关程序的经验灵活运用到公司经营之中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说,将包含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进行拆解简化的时候,编程的经验就非常有用。
接下来,不论喜欢与否,但凡认为“这件事情自己来做最合理”,就立即下定决心。
有可能实现时,程序员应该提醒他人:“虽然可以办到,但要做出这样的牺牲”;“虽然做得到,但在这一点上无法两全其美”。彼此在这些问题上取得充分理解,再向前推进。

创意

“所谓创意,应该能够一口气解决多个问题。”
“一直都以近距离视角观察,突然也可以切换成从远处审视。就像是用放大镜细致观察之后,转而从离地一万米的高空重新纵观全局。他可以像这样迅速切换视角。通常来说,从某一个视角来审视事物,距离会越来越靠近,然后视角就被固化了,多数人都是如此。一般而言,掀翻桌子重新来的人,多数会毫不吝惜地把素材丢掉,而宫本先生却说,“把素材丢掉太可惜了”,并且将这种意识贯彻到底。就算有些素材在这里无法使用,也会好好记住,并建议使用在别的地方。”


“想必很多人回家后会习惯性地打开电视机。即便没有特别想看的节目,也会如此。究其缘由,因为用手边的遥控器把电视机打开,总会有点儿声响,比什么都不做更令人快乐。正因如此,电视机才会在世间普及。同样的道理,让游戏机变成日常中不自觉就会打开电源的存在,这是我们的最高目标。这样表述或许不恰当,但只要人们愿意开启游戏机,剩下的就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了。可是让人按下游戏机的启动键,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这样表述或许太露骨了,但回顾电子游戏的历史,曾经有一批玩家,只有在当年《勇者斗恶龙》与新《马力欧》推出的时候才把压箱底的游戏机取出来连上电视机。那时我们至少做到了让人们把游戏机连上电视机。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让游戏机变成一款人们每天都会打开电源的设备。我就是这样想的。”
“不应该总是玩游戏,对大脑不好——这种没有根据的说法赋予游戏负面的印象,并在社会中定型。这样一来,就算是喜欢游戏的人,在玩的时候也会有罪恶感。让不玩游戏的人接触游戏,理解游戏的有趣之处,可以带来巨大的改变。玩游戏的人不再是社会中的少数群体,就为创作“像游戏的游戏”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轻度玩家与核心玩家,原本就不应区别对待。我们每个人最初都是轻度玩家。


“我是个想成为参与者的人。无论何事,不想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想参与其中。我想帮助别人,给别人带去欢乐,让玩家感到欣喜,我一直想成为一个起到作用的参与者。知道有了成为参与者的机会,却想着虽然出手参与就能改善局面,做些弥补就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想来太麻烦,还是算了吧”,就这样在一旁观望——我不喜欢这种做法,人生中也从未这么做过。

“在工作中与人合作,要让对方说出‘下次也想跟那家伙一起工作’。”我在心里始终铭记着这一点。反过来看,谁也不想听到对方说没有下次了吧。

现实就是,不付出辛苦,不会获得成果。每一次拿出新东西时,都是如此。太可怕了,每回都是。因此,我会竭尽全力去做。我的人生经历中,没有一件事是徒劳。

卡片笔记写作法

事实上,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记录碎片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我希望的是和无限字数、可以插入至少4张图片、发出之后可以编辑、可以评论、有标签功能、多端同步的笔记工具,现在在使用的是Obsidian,仍需打磨。

书中很多方法很有教育意义,值得思考借鉴学习。

人类记忆存在广泛且普遍的元认知错觉,会误将“记住了”当成“学会了”。如果将人的大脑粗陋地比作一块硬盘,假设你的每次记忆都是往这块硬盘中写入内容,那么,可以近似地将记忆想象成无限的内容,但硬盘上的这些信息会相互争夺空间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我们的常识是应该在课堂上记笔记。但是必要难度原理建议,别在课堂上记笔记,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你会听得太明白,写入太容易,但大脑这块硬盘未来会不易提取出来。过些日子,多数内容会被遗忘。反之,如果我们略微增加写入难度,比如晚上回到宿舍或者第二天再写笔记,这样未来提取会更容易。即你有些困难地存入,会记得更好并真正学会


人们不重视记笔记的另一个原因是,即使笔记记得不好,也不会立即得到任何负面的反馈。因此,没有直接的失败体验,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改善需求。
真正的高手则不会考虑主动放弃已经被证明是有价值和有趣的事情,而是会用一种能够真正产生洞见、积累和激发新想法的方式学习


写作

而写作所需要的洞见则无法明确地预先界定。我们一开始的想法通常是非常模糊的,思路会在研究过程中才变得越来越清晰(Ahrens,2014)。因此,以洞见为目的的写作必须以更开放的方式组织
也就是一个成功组织的秘诀在于整体观。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处理好,否则被忽视的那部分会绊住我们,导致不重要的任务也变得紧急。即使是最好的工具,孤立使用它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只有把它们嵌入精心策划的工作流程中,工具才能发挥出它们的优势。如果这些工具不能配合使用,再好的工具也没有意义。


卡片笔记结构

1.记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你手边需要随时有记笔记的工具,以捕捉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不必多虑如何写或者写什么。这些都是闪念笔记,仅仅是你脑海中想法的备忘录,不用想太多其他东西。
2.记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无论你读什么,都要做笔记,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并使用自己语言记录,对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写,而不去真正理解其含义。最后把这些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在你的文献管理系统中。
3.记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现在打开你的卡片盒,仔细阅读你在第一步或第二步所做的笔记(最好每天一次,以及在你开始遗忘为什么记它之前),并思考它们与你自己的研究、思考或兴趣所在的相关内容有何关联。因为这里面只包含你感兴趣的东西,所以翻阅卡片盒很快就可以完成。这种笔记上的思想不是为了收集,而是为了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新的信息是否与你卡片盒里或脑海里已有的信息相互矛盾、相互一致、相互印证或相互补充?是否能把已有的想法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想法?


笔记工具

“我们阅读和书写时,需要四种工具。
·书写工具(纸和笔亦可)。
·文献管理工具(如Zotero,Citavi,或者其他最适合的软件工具)。
·卡片盒(纸质或者应用程序形式)。
·编辑工具(Word,LaTex,或者其他最适合的工具)。”

对应工具

“1.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
2.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它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存放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是在文献管理系统中,或者按出版标准写好放在卡片盒中。
3.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
大多数想法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有的想法则可能成为一个重大项目的种子。遗憾的是,它们并不容易马上被区分开来。这就是为什么把一个想法写下来的门槛必须尽可能低,但在一两天内对它们进行阐述同样至关重要。当你不再明白自己的意图,或者想法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时,就表明这个卡片太久没有得到处理了。第一种情况是你忘记了它应该提醒的内容;第二种情况是你忘记了赋予它意义的来龙去脉。


如何工作——正反馈

每一项知识性的努力都是从已有的观念开始的,然后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转化,以此作为后续努力的起点。这基本上就是汉斯·乔治·加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所说的解释学循环(Gadamer,2004)
一个好的工作流程很容易变成一个良性循环,积极的体验会激励我们轻松地接受下一个任务,而这又能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进而享受工作。
如果不能从长远考虑,建立积极反馈循环,任何试图用外部奖励(比如在完成一章后做一些喜欢做的事)哄骗自己去工作的尝试都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非常脆弱。只有当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时,驱动力和奖励才能可持续动态循环,从而推动整个任务前进
当我们试图将其与之前写的笔记联系起来时,很容易发现矛盾、不一致或重复的地方。虽然这些内置的反馈循环并不能取代同行或上级的反馈,但唯独这些反馈是随时可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每天都有少许、多次的进步。而最好的一点是在我们学习和进步的同时,我们的笔记卡片盒也会变得更丰富。它也在成长,在进步。并且它越是成长,就越是有用,就越容易建立新的联系。


写作初期不宜字字计较

在写作阶段,我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如果每遇到一句话不完美就过早地反复修正,就永远写不出任何东西。我们需要先把想法写在纸上,然后在真实可见的纸上进行修改。尤其是复杂的想法,单单在脑子里很难变成流畅的文字。如果我们过早地试图取悦挑剔的读者,写作就会陷入停滞。
专家已经内化了必要的知识,所以他们不需要主动记住规则,也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选择。他们已经对各种情况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能够依靠自己的直觉判断在某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他们在复杂情境中的决策显然不是通过长时间的理性分析做出的,而是来自直觉(Gigerenzer,2008a,2008b)
我们最多可以同时在脑海中保存7±2件事(Miller,1956)。

短期记忆与GTD

蔡格尼克成功发现了现在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的现象,即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它们被完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未完成任务的想法所干扰,而不管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如何。
我们还知道,其实我们并不一定要完成任务才能说服我们的大脑停止思考它们,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想法写下来,让大脑相信它会在之后被妥善处理。至于任务是真的被完成了,还是通过记下笔记而推迟了,大脑并不会区分。
第一步是将“写作”这个不确定的任务分解成不同的可以一次性完成的小块任务。第二步是确保我们始终把思考的结果写下来,包括可能与进一步的探究之间存在联系的内容。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可靠的、标准化的工作环境对我们的注意力、专注力和意志力的消耗都比较小
众所周知,决策是最令人疲惫和厌倦的工作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只穿深蓝色或深灰色两种颜色的西装,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早上少做一个决定,把更多的决策力资源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
要想写好论文,你只需要对一篇好的草稿加以修改;要想写出好草稿,你只需要把一系列的笔记变成连贯的文字;为了获得连贯的文字,你只需要重新整理卡片盒里已有的笔记;所以,你真正要做的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手里有一支笔。

学习的效果与曝光效应

对策:建立联系

曝光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当我们熟悉某事物的时候,会开始相信自己已经理解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还会对其越发喜欢
简而言之,单纯的重复阅读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对理解还是对学习都是如此。甚至,我们能不能将其称为“学习”都还值得商榷。
详细阐释意味着要真正思考所读内容的意义,思考它如何为不同的问题和主题提供信息,以及如何将其与其他知识相结合。事实上,“为学而写”是“详细阐释法”的另一个说法
有经验的学术读者通常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并试图结合其他可能有用的方法;而没有经验的读者则倾向于采用文本中已有问题和论证的框架,并将其作为既定的内容。优秀的读者能做的是发现某种方法的局限性,看到文本中没有提到的东西。
对于真正的、有用的学习来说真正有帮助的是将一条信息与尽可能多的有意义的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像我们将卡片盒中的笔记相互联系起来的做法一样。刻意地建立这些联系意味着建立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想法和事实组成的自我支持的网络,这些思想和事实互为线索,相互提示。
因为卡片盒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只是用于思考的工具,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它当前是否完整。只有在它对我们自己的思考有帮助时才需要写;而不必为了弥补笔记序列中的空白而写下什么。
重要的是要始终牢记:建立这些链接并不是一件苦差事,也不只是对卡片盒的维护。在完成文稿的思考过程中,寻找有意义的联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不是象征性地搜索内部记忆,而是逐字逐句地遍历卡片盒,并寻找联系,准确地处理笔记,就如同白纸黑字般具体,而不会凭空想象并不存在的联系
如果你只记住了一些孤立的事实,并试图硬凑起来使用,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任何事。如果事实不能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那么你就无法将它们派上用场。
一些学生试图死记硬背,以此应付考试,那么,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中都会失败。你必须把经验融入许多模型组成的框架中。

创意

大多数情况下,创新并不是突然间实现的结果,而是循序渐进优化的结果。即使是开创性的模式转变,也多半是许多正确方向上的小改变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大创意的结果。
如果不对已有的想法进行深入阐释,我们就很难看到它的局限性、缺陷或错误之处。当我们对某个想法非常熟悉之后,就不会再将其误认为是新想法而重复分析
“如果我们还没有太多头绪,就贸然投入到一个长期的项目中,会很容易对将要做的事情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灵活的组织方式,在必要的时候改变前进的方向,从而大大降低这种情况发生的风险。
因此,在工作的每一步,我们都可以问自己:“这件事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或在阅读时常常问自己:“与这件事相关的事情中,哪些值得我们记录下来?”
第二个关键点:尝试同时写多个项目的手稿,这样才能发挥出卡片盒的真正威力。从某种程度上看,卡片盒有点像化工行业所说的“一体化”(Verbund)。一般情况下,生产线不可避免地都会有一些副产品,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一条生产线的副产品可以成为另一条生产线的原料,而另一条生产线的副产品又可以用于其他工序。以此类推,直到生产线网络能够高效地组织在一起,那么其他采取孤立生产方式的工厂就再也没有机会与之竞争了。[25]

帕金森定律,工作时预留再多的时间都不会有剩余,就像空气会充满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一样(Parkinson,1957)

培养新习惯的诀窍在于,不要试图与旧习惯决裂,也不要指望通过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做,而是要有策略地建立新习惯,并逐步取代旧习惯。

迷人的材料

偶然看到这本评分很高的书。身为化工专业学生,材料是必修课,然而我到今年都因为各种原因拖着没有上。高考的时候因为和化工比较近所以也填了若干材料专业,但是说实话对材料的了解也流于表面。

感想首先是了解到了“作为‘材料人’的思考方式”,包括化学和物理性质,但是比起我们这些流程和产品工程师而言,材料科学更加强调材料的性质带来的潜在功能性。其次,作者的文笔有趣,用了巧妙的方式(一张照片)把全书的内容穿在了一起,书中的内容也不只是理论的描述,还有很多有趣的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调侃,甚至还有剧本小剧场,让人惊叹。让很多材料不单是冷冰冰的物质呈现,而与背后的科学家、工程师紧密连接——这是他们的辛勤汗水。

推荐所有在选专业的时候对材料方面的人有兴趣的人看(或者任何化学、物理、化工等相关专业)。

P.S. 作者的简笔画风非常有灵魂


我父亲的这张黑白照片原本只是一张白纸,上头涂了一层细致的凝胶,成分为溴化银和氯化银分子。1939年,从我父亲身上反射的光穿过相机镜头落在相纸上,把溴化银和氯化银分子变成微小的银结晶,在相纸上形成灰斑。倘若这时把相纸移出相机外,我父亲的影像会消失不见。这是因为原本没有影像的白色区域会大量曝光,并立刻发生反应,相纸会全部黑掉。为了预防这一点,照片要在暗房里用化学药剂“定影”,把未反应的卤化银从相纸上洗掉。再经过烘干和处理后,我父亲的影像就此定形


我也留了好多以前的电影票,但是很多也看不到字了。虽然当时没有拍照,但是写了日记,还好自己有记录大事的习惯。

虽然这张发票唤起了一段不太舒服的往事,但我还是很高兴留着它,因为它捕捉了照片甚至日记都无法保留的另一种亲密感。少了这张发票,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琐碎的细节就可能消失无踪。可惜等不到小拉兹洛长大自己来读它,发票已经开始褪色了。


笑得想死。

我花了几个小时才把厕所清理完毕,感觉却像清了好几天一样。从此之后,我便对其他的屁股清洗技术非常感兴趣。我相信21世纪肯定会发明新的方法解决这件人生大事,让卫生纸从此绝迹。

我们明明已经有更卫生、更有效的方法处理擦屁股这件超级肮脏的事,却还在用卫生纸,真是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

为了防止伪造,纸钞有几项绝活。首先,它使用的材料和一般用纸不同,不是木质纤维素,而是纯棉。棉不仅能让钞票更强韧,不怕会在雨中或洗衣机里分解,还改变了钞票的声音。清脆声是纸钞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高中的时候还是很喜欢给人写明信片的,一年说不上几次话,全靠明信片维持友谊。

我们不只喜欢阅读,也喜欢感觉、嗅闻与碰触。
写信是文字的沟通,却又超越文字本身。它给人一种永恒与实在,足以抚慰不安的灵魂。信可以一读再读,而且实实在在占去你生活的时间与空间。信纸就像爱人的皮肤,散发着爱人的芬芳,而爱人的字就像指纹,呈现了独一无二的她。情书不能造假,也无法剪下和贴上。

幸好纸是含碳的东西,对所有想要摆脱情伤的人来说,都有一个最好的方法。这方法需要的东西不多,就是一根火柴。


这栋20世纪70年代的经典办公大楼整个被夷为平地,21层楼的摩天建筑完全消失不见。

混凝土永远不会干,因为水是混凝土的一部分


结晶五号是密度极高的脂肪结晶,会让巧克力外表坚硬光滑,宛如镜面,用力扳断时会发出悦耳的“啪”声。它的熔点比其他几类结晶高,达到34℃,因此只会熔于口中。由于这些性质,大多数巧克力制造商都希望制作出五号可可脂结晶。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制造商必须借由“调温”程序才能做出结晶五号,并在最后的凝固过程中加入结晶五号的“种子”

seeding yyds

对许多人来说,巧克力真的比性爱还棒。

我觉得巧克力就像一首诗,跟十四行诗一样复杂与美好。这就是为什么古希腊人会称它为theobroma,因为巧克力确实恰如其名。theobroma的意思就是“神吃的食物”。


因为短波长的光比长波长的光更容易散射,使得天空中蓝光比红光和黄光反弹更多,所以当我们仰望天际,见到的不是白色天空,而是蓝天。

手里拿着一块气凝胶,其实就等于握着一大片天空。

泡碱(碳酸钠)让古罗马人制作透明玻璃的温度低了许多,不再需要加热到足以熔化纯石英的温度。

耐热玻璃是加了氧化硼的玻璃

笑死了这个比喻

纯金是金属世界里的全脂奶油,我没想到色泽这么晦暗

电子在这个结构中被牢牢锁住,非常稳固,因此钻石才会以硬度著称。钻石很透明,但色散率高得出奇,所以会让入射光分解为七色,产生耀眼的七彩光辉。

钻石的英文diamond,源自古希腊文adamas,意思就是“不可改变”和“不会碎裂”的。
我朝他大吼:“你碳狠了!”可惜没用。


烤箱应该是陶瓷最自在的环境呀,毕竟它们就是在窑里制造的,但陶瓦锅还是一直表现欠佳。原因是汤汁会渗入细孔里,受热后变成气体把细孔炸成微小的裂缝,然后像小溪汇流成河一样,跟其他裂缝串联成大裂缝,最后在陶瓦锅表面裂开,不仅毁了锅子,也往往毁了那道菜。

你所不知道的日语名词的故事

本来想把这篇放在语言学里面的,后来考虑更多还是反映的文化,再加上语言学那篇也已经冗长了,所以就姑且放在这里整理读书笔记。

这本书甚至可以算是我对新井一二三认识的起点,是高考之后的暑假在书店找书看的时候看到的。从此才开始阅读新井的书,但是这本书的网络资源却找不到,最后蹲了好久的多抓鱼买了实体看。

就当是温习日语吧。


カボチャ和じゃがいも都是柬埔寨语传过来的。

悪妻あくさい

岁暮的一晚,四个妈妈友吃喝聊天,三四个钟头无意间飞逝,还好我们不孤独,虽然心中仍然无限寂寞。

赤飯せきはん : もち米に煮た小豆あるいは豇豆(ささげ)をまぜ、その煮汁とともに蒸した飯。祝い事の際に用いる。おこわ。赤の御飯。

image

御霊信仰ごりょうしんこう:日本神道教相信各种神灵的信仰。

神仏習合しんふつしゅうごう:又拜神又拜佛。

神の祟り・かみのたたり

御御御付・おみおつけ(这个词怪有趣的)

各种“打”相关的:打ち明ける、打掛、打ち出す、打ち出の小槌(こづち)、打ち立てる、打ち解ける、打ち寄せる

関西弁在这本书里面居然用的是“瓣”这个字。

中国的寒食=日本的「花見弁当」

新書 しんしょ 不是中文字面上的“新出的书”的意思,而是参考英国鹈鹕丛书的格式的一种特定格式的、普及新进只是的深入浅出的小书。这种格式是岩波书店引进的,所以看到最多的也是“岩波新书”(所以很少看到“角川新书”)

对不少日本人来说,每天在铁路上花的时间是生活中最自由的时光:既没有家人干涉,有没有上司、同事干涉,只要能够占个位置,就可以尽情翻杂志胡思乱想。有些杂志因为有不健康的内容,不方便带回家看,只好在车上匆匆翻完后丢在车站的垃圾桶里。也有的杂志,及时在车上看都要顾虑旁人的实现,于是正经人不敢买,只好看着中吊上的煽情文字,在脑子里想象内容有多么不正经。

「隠れ家」对于小朋友来说是秘密基地,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婚外情侣,对于大学女教员则是谈论男老师或者问题学生的地方。

ナンチャッテ制服 仿冒制服。

新歓=新入生歓迎会

学童疎開 がくどうそかい 二战末期防止老人女性小孩被攻击,所以从城市分散到农村

万物发明指南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科普书,涉及了方方面面,让我回想起之前读过的日本科普作家写的《通识:知识的门类》,那本书就相对更加刻板和客套话,如果要给中学生推荐,我更加会推荐这本书,不仅是因为这本书的语言和行文方式(“时空旅行”)更加幽默,而且内容也能触碰到真正的知识点,看完是真的可以学到不少的东西的,而《通识》则更像一本大学专业目录。

当然无论是哪本书都是最基础的学科内容,能给学生的启发作用,就算现在快要毕业的我来读也受益不少,还是适合推荐给想要探索世界的学生去阅读的。

猫可以被看作“半驯化”的动物:动物完全驯化后,其家养品种和野生品种之间通常会出现明显差异,但家猫和野猫之间表现出的基因差异很小。


你知道为什么在古典画作中,那些有钱的欧洲人总是带着巨大、搞笑的假发吗?那是因为他们身上的虱子实在是多到恐怖,只能剃成光头生活 。其实,假发也还是会成为虱子的温床,不过在沸水中杀菌消毒毕竟容易得多。


只要马还活着,马蹄就会不断生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掌实在太有用了、太符合马蹄的需要了,所以所有马掌大概每六周就要被取下,修整马蹄之后再重新钉上,这样才能保证马掌始终适合马蹄。如果你养的马很多,那为它们更换马掌就会成为一份全职工作


奶酪实际上就是腌制的牛奶,在1升煮沸的牛奶中加入大约120毫升的醋 [15] 就可以了。醋可以使牛奶凝固,析出一层美味的奶酪凝乳,留下一片称为“乳清”的淡黄色液体。将凝乳沥干并压紧(用布包裹着就可以,具体操作参见第10章),就做成了可以保存数周的奶酪。


可以往啤酒里加点儿啤酒花,它们会起到防腐剂和调味剂的作用。啤酒花是攀缘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北部和中东地区,花朵呈绿色、有香味,长得有些像松果。很多人都会慢慢喜欢上这种放了啤酒花的啤酒!虽然他们的观点并不正确,但确实很有市场!


“我的时间只有两种:和你在一起的时间,以及与你分开的时间。
——你(以及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你热爱的东西,才会变美。
——你(以及让·阿努依)”


油性印墨更适用于金属活字,而且这种印墨涂在纸上不会渗透得太深,从而可以防止文字印花。


19世纪末期,一件能让人们靠着自己的能力以低成本四处旅行的简单工具是如何改变整个欧洲社会的。自行车这种刚诞生的交通工具不仅能让女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文明活动,还能真正改变她们对自身的看法。有了自行车,她们不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着丈夫及所属社会东奔西跑的被动旁观者了。相反,她们成了有能力(并且也会)自行决定何去何从的主动参与者 。为了适应骑自行车的需要,女性的穿着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适合骑自行车的服装必然会给女性从事少许体力活动留下空间,这意味着那些传统的束身衣、僵硬的裙撑以及长至脚踝的裙子都不合适了。
虽然你短时间内还没有能力发明载人航天器,但我们可以告诉你,在1961年这种机器问世的时候,也是要依靠人力蹬踩踏板驱动的,因此原初载人航天器也是一辆广义上的改进版自行车。


船能去往你想去的地方,而木筏则会去往它 想去的地方。你肯定更需要船。


历史上,不同深浅的蓝色和紫色是最难制作的。在1704年之前,最深的蓝色之一,也就是深蓝色,只有通过碾碎天青石这种稀有矿石才能获取。
要想达到并保持这个频率,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随着一首歌曲的节奏进行按压——通常是在你的脑海中播放歌曲,但也不一定 。下文工具栏里介绍了一张20世纪末21世纪初常用的心肺复苏歌单。那个时候真是心肺复苏歌曲的黄金年代啊。

醉酒简史

我本人对酒精有着非常抵触的态度(准确地说是当代的包括究竟在内的“夜生活”)。我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得冷静庆幸,而没有狂热。

尽管文中提到了一部分和中国的酒精文化有关的内容,但是我眼里的职场酒精都是权力和压迫,在加上亲自经历了酒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之后,我就对这个东西进而远之了。

所以,我也不喜欢酒吧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环境,如果疲惫了就去睡觉,如果想说话的话,网上很多人可以说,当面的话,咖啡厅也是很好的第三空间。就算是现在流行的轻吧,也让我觉得不中意。好吧,如果是为了好朋友,我倒是愿意坐下来聊两个小时,但是请让酒精远离我,我不需要那个东西就已经困到迷离了。

当然我也不是生来就滴酒不沾,我也因为尝鲜去喝过ほろよい和米酒还有抹茶啤酒(没错,就是这么诡异神奇的搭配),温热的米酒加上淡化和糯米团子对于冬天再好不过,ほろよい喝了只想睡觉,而抹茶啤酒——我还记得那天的京都有多冷,但是那杯绿色的苦味玩意儿似乎让我更冷。

话说回来,关注一些快消的公众号之后,“微醺”这个词出现了太多次,这仿佛又是一个名为潮流的消费主义陷阱,消费并不等于态度,态度应该是真正的内心的想法,而不是浮于表面的装作是虚无的外化。我喜欢白天与海,在阳光下谈论善良与可爱,夜幕降临人应该睡去,昏暗的角落里雀跃的灵魂没有归所。我会力所能及做好自己,但是别人,让他们自己去吧。

最后的最后,说回这本书 ,这本书说到了酒在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作用,覆盖的面都比较典型,人们为了酒精或者醉酒之后做出的疯狂举动让我印象深刻,并且鉴定了我远离酒吧远离酒精的想法。

总之,一些看似酒精带来的影响其实并非酒精引起的。


(埃及人的诸神很奇特,他们的身份不是固定的,可以互相转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姆特哈托尔、爱神哈托尔、战神哈托尔、母狮女神塞克荷迈特或者贝斯特女神。


“酒精对人类的影响无疑是由于它具有激发人类天性中神秘能力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清醒时通常会遭到严酷现实和禁酒批评家的严厉打压。清醒会贬低、歧视、拒绝这种力量,但醉酒会抬高、认可、接受这种力量。事实上,酒是激发人类力量的重要刺激物,它能够让它的支持者从事物冷漠的边缘进入光芒四射的核心,让他成为当前真理的化身。人类不是仅凭刚愎自用来追求真理的。对于穷人和文盲来说,真理藏身于交响音乐会和文学之中。这是生活中更深层次的苦难和悲剧,它偶尔会在某些事物中灵光乍现,而我们会立即将其视作非同凡响之物。我们中的很多人应当被赋予这种能力,只是这种能力会转瞬即逝,像毒药一般让人失去体面。醉酒后的意识是种神秘意识,我们对它的全部认识必须放在我们对更大整体的认识中。

或者就像埃及人说的那样:
为灵魂干杯!喝将起来,不醉不归。”
埃及人将其视作一种极限运动,但希腊人却置身事外,轻捋胡须,考虑再三。
如果你认为酒精能让你变得疯狂,那么它就会让你疯狂;如果你认为酒精能让你产生幻觉,那么它就会让你产生幻觉。
“仔细想来,这是一件十分奇特的引以为豪的事情,或者说甚至是被津津乐道的事情。假设有人吹嘘说致幻剂从不会让他产生幻觉,你可能会感到不解,并会委婉地询问,既然致幻剂无法改变他的意识,那干吗还要不厌其烦地服用呢?

但是酒精不同。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因为千杯不醉而自豪,有人因此受人钦佩,也有人因此自鸣得意。我们会说这些人酒量奇大,因而尊敬他们,崇拜他们,乐意聆听他们的意见。但似乎从没有人会这样问:“那你干吗还要不厌其烦地喝酒呢?””


虽然其他人会失去之前逝去的日子,但醉鬼们已经失去了尚未到来的日子。


在公元1200年的英格兰,没有酒吧这类东西,乡村中根本没有饮酒场所。这似乎有些奇怪。把英格兰想象成没有乡村酒吧就好像把俄罗斯想象成没有伏特加

在田里辛苦劳动一天,偶尔喝上几品脱的啤酒是不会让人喝醉的,但却可以给你提供能量。别忘了,啤酒可是液体面包。

同样,酿酒的女人被称作酿造者(brewster),这个称呼流传了下来。[很奇怪的是,在现代英语中,我们忘记了-ster指的是女性,而是将其全部用来指代近乎犯罪的人:匪徒(gangsters)、暴徒(mobsters)、颓废者(hipsters)、民意调查者(pollsters)。]


spinster的一个意思是纺织女工,另外一个意思是未婚女性。


当时的农田耕种方式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贵族老爷们雇用他人为自己耕地。但到了14世纪,贵族们认为更简单的方法是把土地分成小块儿,租给农民,让农民自己耕种。这就意味着那些没有称职酒婆的农民现在只能自己去买啤酒了,这对那些酒婆来说是个好消息。饥渴难耐的农夫们在工作之后就会来到她们这里,想要喝啤酒,但同时也想有个地方能够坐下来喝酒。于是酒婆们就让这些人进入她们的厨房,如此一来酒吧就诞生了。
酒馆是躲避烦恼的地方,雇工们来此的目的跟情侣们一样。这里是人类学家所谓的“第三空间”。此处不是工作场所,没有老板对你颐指气使;这里也不是家里,没有父母或配偶的约束。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地方总是有很多青少年。中世纪的英格兰是一片自由的乐土,根本没有禁止未成年人饮酒的法律


饮酒是被严厉禁止的,是可以被处以死刑的;饮酒是无处不在的;饮酒是受到尊重的,并且是这种文化和宗教的核心内容;对老年人来说饮酒是合法的。综合起来的这些结论让历史学家们一头雾水,很想赶紧来点儿神蘑菇——这是阿兹特克人的致幻剂,而且是完全合法的。


南部欧洲的文化属于反对禁酒文化。意大利人在工作日期间的午餐时会喝上一点儿柠檬甜酒,并且对此毫不在乎。北部欧洲的文化属于禁酒文化,他们从不在上午喝酒,但在周五晚上却大喝特喝。因此,这两种情况有时候被称作“欧陆式饮酒文化”和“酗酒文化”
这种古老的文化从来没有被完全破坏掉。时至今日,墨西哥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习语:“醉得像400只兔子一样。”


喝酒时我从不参与打架斗殴,只有在清醒时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因为喝酒时我总是很开心,我喜欢身边每一个人,而她们每一个人似乎也都喜欢我。


如果说禁酒令旨在终止酒类消费,那显然是场灾难;但如果我们把禁酒令看成瓦解酒吧中具有暴力倾向的男性世界的手段,那完全可以被视作一场伟大的胜利
禁酒令所造成的最令人惊讶的结果可能是女人出现在地下酒吧。


我认为,我们不知道问题本身就是答案。自人类从树上下到地面的那一刻起,我们一直在问自己两个问题:“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吗?”“我必须这样吗?”任何社会都是由规则组成的庞大系统,无论这些规则多么健全、多么合理、多么公正以及对我们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我们偶尔都想逃避它们。人类具有制定规则的动力,也有打破规则的冲动。这使得人类显得有那么一点点愚蠢,但也有那么一点点伟大。

这就是我们的过去,而且我相信,这也是我们的未来。有朝一日,在远离现在的未来的某一天,当黑猩猩接管了啤酒厂,当大象占领了酿酒厂,当所有酒馆中到处都是失恋的果蝇时,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应当喝光世上最后一杯酒,踉跄着进入我们的飞船,把这个小石球留在身后。这将是一次伟大的旅程。

海边的房间

从上面可以看出急躁如我很少有耐心读完长篇小说,甚至最近连短篇也不一定读得进去(cp文除外)

好几篇文章都有点像推理小说,虽然没有什么线索之类,但是看完结局就忍不住往回翻找看前面有没有什么线索。

想起上半年看的《夜晚的潜水艇》(虽然也可能因为这是我少有的看的短篇小说集),《海》里面蕴含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糟粕,可能因为我自己也是那个地方的人,所以对于那些不合时宜的碎碎念更加有感觉。平凡的,痛苦的,绝望的。《夜》基本都是男性视角,而《海》的女性视角中透露出更多情感上细腻的感伤。

最后,尾声里的作者的感想也深得我心,感慨人生,感慨创作。不可多得的佳作!

唯一能说的,大概只有因为散漫,所以幸运地没让这些年纪差了一大截的任何一个故事,落入攀缘境地。它们一向是自己的主人,各个住在自己的屋子,我不过被赋予钥匙保管,加上一点带人进去随意参观的自由;对此,我始终感到受宠若惊。


“我打个比方吧,各位可能知道,从希腊悲剧以来到今天,所有伟大的文学,所有经典的作品,它们追问的事情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或者说人类会遇到的困境其实也都是差不多的,是有套路的。佛家说怨憎会,讨厌的人偏偏遇见了;爱别离,跟你亲爱的人分别了;求不得,你想要的东西要不到。


命运是这样一个大的东西,它是这样一个贯穿横亘于人类古往今来的沉甸甸的存在。可是随机性恰好相反。随机性是极微小的,是琐碎无关宏旨的细节,你会特别容易忽略它。它的存在或不存在都不影响历史的进程,可是它会为命运在你身上剐擦留下的痕迹做一个决定性的定义。同时它没有逻辑,是真正不可测的神秘。”


“我们在这儿度过一个虽然上进然而十分平静的下午。但即使是这样一个毫不出奇的下午,都是我们与无数的不幸、无数的灾难擦肩而过才能够得到的片刻。

我们的生活可能都是看似平淡的,看似困顿无聊的,可是里面饱含着不为人知的神秘的随机性,那种大命运之上有着各种各样让人目眩神迷的小机关。

作为一个写作者,或者说不只是文学吧,世上许多许多的创作者、艺术家,其实终其一生的工作,无非就是对这件事提出永恒的追问。”


年轻女孩将世事人情洞察得太清楚,内外明澈,难免心灰意冷。
不论再怎么兴高采烈,她很快就像个局外人那样看着自己和这一切,仿佛她生命中的烦恼生灭也比人迅速,仿佛那空亡尚未发生她已经了悟,她像是早已预备着,等着看有什么坏事躲在好事的后头,随时要扑上来,她遂可在一旁笑着看自己倒霉,连忿恨都视为枉然。


丽群正是这样的,资质秾艳幽美,可是那美里面暗暗渗着凉气。她的文字温煦如日,速如风雨。晴日静好的午后,还觉得太平岁月温暖快乐,一转眼,不知哪来的乌云罩顶,大雨倾盆而下。读的人回过神来,重新整饬,自然有自己的一番了悟。那时,这朵谜一样惘然幽异的奇花异草,就在读者的心里盛开蔓延了。

醉汉的脚步

整本书围绕着事件的随机性为中心的各种统计定律,让人对一些统计原理的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其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数学内涵,是能让人发现数学的有趣之处的一本书。相较于之前读的《无言的宇宙》,这本书没有什么公式表达,但是却能把道理浅显易懂地讲明白(工科学生总是以为公式才是最直接明了地)。

总之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数,推荐。

它所经过的路径就是随机运动的一个例子。醉汉的脚步同样可以作为我们的生命,我们从读书到工作、从单身到组建家庭、从打高尔夫球时进第1洞到进第19洞的种种历程的一种比喻。

“不确定性正是人工智能缺失的关键要素。

不确定性应由概率来表示。

于是他创建了贝叶斯网络,由此引发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新突破。”

所谓回归是指,在任何一系列随机事件中,跟在一个不寻常的事件之后的,更可能是一个相对而言更加普通的事件,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完全出于偶然。

如果我们希望从过去的事情中获得有意义的结果,那么易取性偏误通过扭曲对过去的看法使这一努力被复杂化了。
非凡的成就不一定有非凡的原因。随机事件常常看似并非随机,但在解释这个林林总总的世界时,我们千万不要混淆这两者。

在自然界的所有模式中,我们怎样才能分辨哪些具有真正的意义?就本质而言,这个分辨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

“根据问题所说,接下来发生的,就是庄家——他知道每扇门后面是什么东西——打开了那两扇未被选中的门之一,门后是那两套《莎士比亚全集》中的一套。在打开这扇门时,庄家实际上已经根据他掌握的信息,避免打开停着玛莎拉蒂的那扇门。因此,这一行动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过程。现在考虑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你一开始就选对了。我们称这种情况为“走大运”。这时,庄家将随机打开2号门或3号门,而如果你在庄家开门后改变选择,那么你会成为托拉克(Torlakian)方言版《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主人,而不是爽爽地飙一次车。在“走大运”的情况下,不更换选择的结局更好——但“走大运”发生的概率只有1/3。
另一种情况是你开始时选错了,我们称为“撞霉运”。你开始时选错的可能性是2/3,因此,“撞霉运”的机会要比“走大运”的机会大上一倍。“撞霉运”与“走大运”相比有何不同呢?在“撞霉运”中,那辆玛莎拉蒂就藏在你没有选的那两扇门之一的后面,而另外一扇的后面则是塞尔维亚语的《莎士比亚全集》。与“走大运”不同,在“撞霉运”的情况下,庄家并非随机地打开一扇你没有选中的门。既然他不想让玛莎拉蒂暴露,所以他有选择性地打开正好没有玛莎拉蒂的那扇门。换句话说,在“撞霉运”中,庄家介入了迄今为止还是随机的游戏过程,而他的介入使得过程不再随机:庄家利用他所掌握的知识,使结果偏离了真正随机的结果,他确保你如果改变选择,就一定能得到那辆迷人的红色轿车,从而打破了游戏的随机性。正是由于庄家的介入,如果你知道自己“撞霉运”了,改变先前的选择就能获胜,否则就输了。”
总而言之,如果开始时“走大运”(可能性为1/3),那么不改变选择能获胜;如果开始时“撞霉运”(可能性为2/3),那么由于庄家的举动,你可以通过改变选择获胜。因此,最后决策的关键在于如下的猜测:你开始时到底是碰到了哪种情况?如果你觉得是你的第六感或命运的指引让你做出最初的选择,或许就不该更改选择。

各州政府都倾向于忽视彩票的潜在不良后果方面的争论。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它们对数学期望有着充分的了解。根据这些了解,它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设计,使得彩民所购的每张彩票的期望回报——总奖金额除以售出彩票的张数——总小于彩票的价格。通常而言,这笔可观的差额就进入了州政府金库的保险箱中。

雅各布·伯努利已经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分析,了解自然系统内部的隐含概率是如何在这些系统产生的数据中被反映出来的。至于伯努利没有回答的那个如何根据观测数据推断事件的隐含概率的问题,它的答案在几十年后才会被揭晓。

中心极限定理和大数定律现在也成为随机性理论中最负盛名的两个结论。

根据基督教教义,将死亡作为理性思考的对象本身就是错误的,而试图寻找掌管死亡规律的行为,简直就是亵渎神灵。

在原子论描绘的图景中,水分子的基本运动是完全杂乱无章的。分子先是沿着这条路径运动,然后沿着另一条路径飞走。它将保持直线运动,直到与另一个分子相撞改变自己的前进方向。本书前言已经提到过,这种路径——在不同的时间和方向上是随机变化的——常常被称为醉汉的脚步。

爱因斯坦的这项成果是一个伟大原则的胜利:在众多我们能感知的自然界秩序的掩饰之下,其实都是不可见的无序,只有通过随机性的法则,我们才能理解这些表面上的秩序

认识到那些看上去与直接可见的真理相去甚远的现象,其实具有统一性,这种感觉无比美好

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尽管随机变化中存在着有规律的模式,但并非所有模式都是有意义的。当模式中存在意义时,我们应该去发现它。同样重要的是,当模式实际上并无意义时,我们就不该试图去抽取什么“意义”。要避免对随机模式产生“有意义”的错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这构成了本书下一章的主题。

如果一名雇主对一个符合他的某些预设想法的应聘者进行面试,那么他通常会迅速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将剩下的面试时间用来寻找支持这种印象的信息。

与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有关的决定论,无法满足那些拉普拉斯暗指的可预测性所需的条件。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就目前所知,人类社会不像物理学那样,由明确而基本的定律主宰。恰恰相反,人类的行为正如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一再证明的那样,不仅无法预测,而且(从行为违背自身最大利益的意义上来说)常常是非理性的。其次,即使我们能够像凯特勒所希望的那样,发现主宰人类活动的定律,我们也不可能精确获知或控制生活中的各种因素。也就是说,我们跟洛伦兹一样,无法得到预测所需的精确数据。第三,与人有关的事情是如此复杂,
世事难料的观念从来都被包装在“事后诸葛亮”这样的俗语中,但人们实际的行为表现,却又好像在说这句话根本是错的。在每个悲剧发生之后,“你们早该知道它会发生”这样的问责游戏就会在政府上演。

复杂系统(我将生活也算在内)中那些通常被忽略不计的次要因素,会由于偶然性,而在某些时候导致重大事件的发生。

生活中的许多失败,乃是由于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在他们放弃的时候,他们是多么接近成功

正如我们应该以作品的内容而非销量来评判作家一样,我们更应该根据能力评价物理学家及所有努力奋斗的人,而不是像在更多情况下那样只看他们有没有获得成功。

后记

2021年因为减少了course workload决定好好读书,下半年一共读了23本书,距离目标的25本差两本,加上上半年的28本,加起来总量算是达到一年50本的目标了。

其中有读一个月的“大部头”,也有很快读完小品佳作,和刚上大学的时候相比,现在更多读非虚构类,也注重从书里面吸收知识。

读书的确是可以开阔人的眼界,也让我获得一份宁静,还打发了很多闲暇时光、提高了不少睡眠质量,可能对比别人来说五十本书不算多,这也算是一小步的进步。

2022年,希望书单里的书能一个个被我“已读”,也希望能发现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