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唯一真理观

这本其实才是我第一次知道陈嘉映老师的书,是一系列散文杂文的合集,真实地反映了陈嘉映老师的生平和研究历程。因为这本书的启发,我写了另外的感想《我在大学学到了什么》

缺了感受和思考,世界就索然无味了,然而,世界好像是为横冲直撞的人设的,不是为善感求真的人设的。也不尽然,想想希腊人。第一位的是活力,活力既是鲜活地感受、好奇,也是敢作敢为。不要盯着自己的感受,放开来去感知世界,不要盯着自己的善意,出手去为你在意的人多做点儿什么。

死亡与爱情

我们曾经说到过,当代人“不会死”了,如果把死亡视为一种权利的话,这种权利正处在一个不断被剥夺的过程之中,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死法、死亡的尊严感这一块问题很严重。
我相信,有可能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感觉的,只是程度不一样,但都不是特别赞成现在的这个医疗制度,把人的生命在毫无品质的情况下——不但毫无品质,而且是极为痛苦和狼狈的情况下——能延长一天就延长一天,赞成这样做的人应该是不多。
我们从爱情的角度来看死亡这件事,爱情,当你把它像剥笋似的,都剥完了,叫做男女关系或者爱情的这个事情,它也没什么可说的了,也许只剩下上床这一件事。死亡也是这样,你把别的都剥掉了,死亡其实也就是最后咽气那一下。
实际上还不止,给柳如是立一个传,这样的爱情是那么的不可重复。要是没有丰富的时代,没有深厚的性情,就写写你爱我我爱你,就跟白开水一样。爱情镶嵌在那个环境里,它才有特别丰富的意义。

科学研究与哲学

现代科学只问世界是什么样的,不问这样子的意义是什么,truth这个词差不多等同于fact这个词了。
我们读哲学,多半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提升了你自己,就好了。学术不是这样的,你的理解是否正确可靠,这是个基本要求,你发言,一定要言之有据,这就要求你做得更深入更周密。提高学术门槛有个好处。
但门槛高了也有坏处:讨论越来越窄,你不是我这个领域的专家,你就别插嘴。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过,哲学是应该三十岁以后学的,柏拉图这样说自然是出于对哲学性质的了解。哲学系的任务不完全是培养哲学专家,甚至主要不是这个,它主要的任务应该是进行通识教育。哲学作为贯通道理的这样一种活动,对于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几乎是必需的,每一个学科事实上也都有人对哲学感兴趣。
哲学是对经验的反思,是对知识的反思。
我觉得这样一个局面比较糟糕。哲学最美好的时代是这样的时代: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师、舞蹈家,都读点儿哲学,他们中间有些人,谈起我们所谓的哲学,竟像行家里手一样。

智能

按现在流行的看法,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看到,智能的本质是计算。我的看法正相反,通过围棋程序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得更加清楚,人类智能的本质并不是计算,而是对话,是互相理解。
实际上,人的所有智能都是一种对话,哪怕我是一个人在思考。我独自证明了费马大定理,最后一刻我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我看到了过程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因此,我明白了,我也可以让别人明白。然而,我们并不知道在AlphaGo那里,过程和结论之间是个什么联系。在我看,这才是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

共识与生活

人们也以各种方式谋求共识,但我的确高度怀疑,任何对话的目的都在于谋求共识,我也不认为,一个社会在方方面面都有共识就是一个更好的社会。在很多场合下,我们根本无需达到共识,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没有共识的人应该怎么在一起生存。
法律要建立的是我们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怎样共处的方式。即使我们没有共识,我们都要遵守法律。
说理或论证的目标不见得在于争出个你对我错,谁折服了谁,而更多是个教化过程。
辩护所希求的是承认,是要你理解我。
谁讲一套大道理来改变我我都觉得烦
对于一般人,他们是很想归属到一个更高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感到稳定,安全、温暖、有归属感,他需要这个东西,自由人的平等政治是把你暴露在信心的荒凉地带,作为一个纯个体的存在,背后无所依托
我正好是教哲学教反思的——我跟学生说,他们要尽可能地去做实际的事,这实际的事什么都包括,包括生产劳动,包括养孩子,包括踢足球或打篮球。要靠比较厚重一点的生活把反思托起来,否则,反思会飘起来,我们会飘在反思里。

行道中习道

类似于上面“死亡与爱情”的思考

你谈到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发现与美国人无法交流托尔斯泰的作品,因为他们很难理解托尔斯泰作品里面的复杂的深刻的情感。然后你说这是因为现代化让生活变得简单了、容易了、轻松了,于是乎,就存在这样的一个疑问,是不是有些深刻的东西好像就跟那些坏事连在一起的,这个说法我觉得就很有意思,有两方面的考虑,一个就是联系到你的那些边缘人物朋友,如果他们真的另起炉灶了,某种意义上就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了和容易了,这是不是就让他们与产生出好作品的复杂的、沉重的、压力性的东西脱钩了?
你得行道,你的变或不变才有意思。成年之后,在行道中习道,丰富它,微调它,或像托尔斯泰那样发生根本上的改变,都是行道过程之中的事。朝闻夕死这话有它的内容,但不能理解成有个绝对真理摆在那里,只是我们闻或不闻之分。到三十岁,你闻知什么样的道,你就该去做了,不能说我还没确定这是不是真道,所以不能去行。

日常语言铺平一切

其实从日常语言中能够观察到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曾经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形象或者概念,突然就被彻底地平均化了,被平均分配了,比如早些年的美女帅哥,这必须是真的美女、真的帅哥,现在不是这样,最近这两年的男神、女神也是如此,现在满大街都是男神、女神了,这种垂直向度的东西彻底被拉平了。
你的观察很有意思,好像有一种地心引力把什么都拉下来。海德格尔讲的“敉平一切”,他讲得很雄深,我们讲得轻松一点。歌星、影星,是有好多人崇拜他们,但最多算是英雄崇拜神明崇拜的影子,不能太当真,茶余酒后吧。

洗脑

要是洗脑的结果是给我脑子里装上了好多真理,洗脑会不会是件好事?不是。我是要真理,但我不只是要占有真理,我要的是追求真理从而认识真理,要的是我自己去逐步认识真理这样一个过程。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你自己并不追求真理,那么,即使真理落到你手里,你也不知道它是真理。
我们希望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力,培养他的自由人格,希望他成熟起来,能够在他自己的时代里,依他自己的性情,去获得他自己的好,过上一种有充实意义的生活。至于什么是他的有意义的生活,则并不由教育者决定。依我看,这是教育和洗脑最根本的区别。
一旦给某种做法贴上“洗脑”这个标签,你似乎就不用再对他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做法的根源进行细致的探讨分析了,我们在不经意间放弃了对这些事情进行严肃思考和深入理解的责任,结果,我们本来就已经相当稀薄的智性生活就变得更加浅薄了。

良好生活

我主要把“良好生活”看作希腊词eudaimonia的译名,它和幸福生活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它包含了“有所作为”的维度,而幸福更多地是从一个人所安享的状态而不是从他的作为来说的。所以我说,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这是良好生活的全景。
“良好生活”差不多就是希腊人eudaimonia的译名。这个观念跟我们所讲的快乐、幸福都有关系,但是不完全等同于快乐幸福这些。例如eudaimonia比较侧重品格、德性,这些东西跟人的作为联系在一起,幸福则更多是讲享有一种状态,幸福的童年、幸福的晚年。再如,古代人大体上不会把幸福快乐之类当作一种纯粹主观的东西,你过得人人都觉得一团糟,但你说我自己觉得很幸福,这就够了,在古代大概会是非常奇怪的说法。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不是一个适当规模的生活共同体呢?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所期望的似乎更多是一个生活圈子:在这个圈子里,我们找到我们生活的出路。

共同文本

(宗教色彩与网络信息)

近代以来,用宗教真理为自己辩护越来越吃不开了,但是它沿袭的辩护路线仍然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有人把二十世纪叫做意识形态的世纪,所谓意识形态化,就是沿用宗教思路来讨论世俗问题,把什么问题都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把自己投入的事业看成是正义的事业,凡与它敌对的力量都是邪恶的力量。
这些问题是些思考的题目,题目下面是特定论理传统中的种种争点和思路;我们提出它们,不是为了求得最终答案,而是要依托这些争点来展开思想,加深对世界的理解。
即使哪篇文章有几十万点击率,也不是共同文本,很少有人会认真读,多半是草草溜一眼吧。
网上阅读本身就有点儿像信息搜索,我是说,网上阅读好像你只是在读重要的东西,而不是完整的东西。读书从来不只是为了吸收信息,读书把我们领进作者的心智世界,我们通过阅读与作者交谈,培育自己的心智,而不只是搜寻信息。
读书有点儿像交朋友,当然是挑有意思有内容的人去交朋友,只不过,你看他好,要跟他交朋友,他不一定搭理你,这就不如读书,你看着这本书好,拿来就读,它拗不过你。
读书的好处多多,只说一点吧,读书能让人变得谦虚

关于死亡

同时带来了过度治疗等一系列新问题。不遗余力地对接近尾声的病人进行干预、控制、治疗、抢救,远不止于浪费资源,它多半剥夺了患者最后时日的生存意义,并为患者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此后的抑郁。医学进步了,然而,现代人关于衰老、死亡、医疗的作用等等的观念越来越扭曲。在接近生命终点的时候,人普遍希望的是什么?我同意作者的总结:他们希望“避免痛苦,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保持清醒的意识,不成为他人的负担,实现其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觉”(141页),这些关切往往超过了延长生命的愿望。人不仅想活下去,对大多数人,比活着更重要的是生命的品质。

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想象出来的,例如空气,还有黑洞,也看不见摸不着。有人举北京大学为例,你参观北京大学,见到了楼房、操场、学生和教师,可你看不见北京大学。还有因果关系,我们见到这个网球拍接触到网球,但没有看到挥动网球拍和网球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当事人心里,爱一来,翻江倒海,在旁人听来,那些绵绵情话好生无趣。惟当爱情与信仰、智性、苦难和社会冲突纠缠难解,爱情才成其为传奇
他从希腊人的kosmos来谈论世界,世界不是一个容器,世界说的是事物的秩序
此在首先操劳于世界之中,这些操劳已经包含了对世界的认识。要想知道锤子是什么,知道锤子的性质,我们靠的不是盯着锤子看,靠的是使用锤子,用锤子来锤。使用里已经包含着认识,使用不是盲目的,它有它自己去看的方式。
死亡不是一个与生存漠不相关的终点,唯因为有死亡这个终点,生命之弦才绷紧了。没有张力就没有生命。绵绵无尽的生命是不可设想的,任何作为都有时机,如果生命绵绵无尽,我们今天做什么事情都跟明天做它一样,我们就不会有任何作为了。
至少在这个意义上,生存的确可以说是“向死存在”。

普通人读哲学的意义

普通读者读哲学书,不一定要求自己完全读懂,你读了有收获,这是最重要的

科学把我们的生活世界转变为一个对象化的客体世界,而不是深入到人与自然的丰满本质之中。所以,无论科学取得了多么巨大的成就,对我们理解人类生存都没什么帮助。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有艺术、诗、思想才能深入到人和自然的丰满本质之中,科学做不到这一点,据此,他口出惊人之语:科学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