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书的读后感

《巧克力》

POINTS:
最开始的巧克力是热饮。
传入欧洲之后变成了奢侈品。
巧克力的普及经历了液体饮料——可冲泡固体饮料——可可粉/巧克力块。
最早引入的是荷兰人,最早在日本开始自主生产巧克力的是森永。森永先生在明治维新期间在欧洲学习西点(?)的时候学习到了整套的技术。
“明治”其实历史没有想象的长,说是明治其实应该是昭和期间的产物。
原来那个在daodunku看到的张开双臂、抬起腿、穿着无袖上衣和短裤的跑步的男子的图案就是格力高的标志!
平时看上去平凡无奇的pocky居然在巧克力历史上是这么有里程碑意义的创造!
蘑菇和笋原来从这么早就开始撕逼!
北海道的代表“白色恋人”的历史比想象的要长!

到最后就没有仔细看完啦,以后研究食品工艺和巧克力的话,这本书可以再买回来好好看一看。

《为什么精英时间管理》

这本书是今天看的书里面收获最大的一本

首先提到了黄金时间的工作效率问题。
书中说到的黄金学习时间是起床后2~3h,以及睡眠前。
这让我反思高中尤其是高三的学习。
我在高中的常规都是在起床之前学英语,我觉得背单词做阅读这种日常要固定时间,而不赖床的我早起之后这段时间是固定的(毕竟谁都不知道今天的午饭or晚饭要在食堂排队多久。
在高三最后一段时间,我在熄灯之后的时间一般都贡献给了物理(但是很惭愧我物理考得特别差),在写到差不多觉得累的时候,我就会看一些作文杂志,或者英语的短篇小说。按照书上说的,睡前15min至关重要,那么我在考试中语文和英语的高分可能多亏于此。
(话说回来一个堂堂理科生数理化一团糟却只能靠语文英语拉分真是惭愧不已)

其次让我注目的是运动。
最近我也终于开始运动了。嗯终于。
但是我感觉要像书上那样说运动之后的效率提高我并不是没有感受到过。
但是那还是在体育中考的时候吧——
在午后的烈日下上完一节体育课,然后跑回离操场十万八千里的教学楼,还要爬上令人崩溃的六楼,然后去洗手间换件干净衣服。
这一切在一个课间基本是来不及做完的,只能一边系着上衣扣子一边从教室后门偷偷溜进去。
下面的这节课就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因为一般是最凶的老师上的数学课。
在这样“不得不”的状态下才能勉强撑过一节课罢了。
所以关于运动这方面,我想回头再研读一下找找方法。
(哭泣的超重肥宅)

还有一个挺有道理的是15·45·90原则,讲的是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这个该给我将来的泡liba生活一点参考。

还有还有就是读书有输入也要有输出这一点。
哪怕几句话也好,也要写点什么东西。
新鲜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也是我突然开始写读后感的原因。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的故事1》

新井一二三(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下将棋的加藤一二三)写的这本书算是饶有趣味的,也就一口气读完了。
最好玩的应该是第一部份讲吃的,可能因为临近中午我也饿了的原因吧,看着也饥肠辘辘。
“春雨”这么美丽的辞藻居然是!
“玉子”在日本人看来并不像中国人眼中一样珠圆玉润,而是再普通不过的词语。
“天津饭”原来是高级菜肴!

后面讲到“婚活”“就活”才让我对这两个推特上的朋友们经常提到的词语加深了了解,了解了其中的根源在女性走出家庭开始广泛就业。

作者的笔调轻松风趣,完全想不到是日本人笔下的作品了。

第二本有看到,但是书店里没有预览的版本,所以以后有机会在图书馆什么的找找看吧。

补充

《惘然少年时》

这本书主要讲的作者张惠雯的童年生活和新加坡留学经历。
整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上高中之前,讲述了一个小县城里,在计划经济时代作为(类似)公务员女儿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作者对她生活的县城还是比较喜爱的,笔调也比较有童趣。
让我印象深的是家属大院的孩子们。作者写道,那个时候她们从来不记彼此名字,只是记得对方是哪个家属大院的孩子。

第二部分是从高中到S大(猜测是山东大学)。
最重要的部分还是作者在S大因为抗拒剪头发所以被停了军训,最后到争取去新加坡留学的过程。
其实不光是那个时候,到现在,2018年了,整个中国学校的体制还是有不小的bureaucratic在。
但是我相信当思想开放的年轻一代逐渐取代他们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这一切自然就会发生改编吧。

第三部分是在新加坡留学的故事。
从住的公寓,学校生活,再到毕业之后的生活,作者描写了不少,也前面S大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结尾:当作者彷徨不知所向而回到故乡的时候,那个常年保持书信的人终于再次来到她的面前,等待终于成就了夙愿,让我有点小小的感动吧。

《我在德国这些年》

这本书比起上本书比起来笔调就略显生硬,前半部分完全就是一个科普书的感觉。
不过后面写到孩子们,写到作者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的时候倒是颇引人深思。
作者重点提到了中德的文化差异。
重点的重点是在育儿方面的。对待孩子的态度,怎样培养孩子,和孩子沟通,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在当下国情来考虑谁更能适应时代需要吧。
我也并不是不憧憬一个能够完全信任且给我自由的父母,不过比起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里的孩子,我有自知之明我是相当幸福的了。

这两本书都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一个旅外华人的散文系列的。一开始在书城留意到这两本书是因为清秀的封面设计,和不大不小能拿在手上的尺寸。现在开始觉得文库本的尺寸真的是绝佳的看书尺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