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抱着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东西的心态来看这本书的,但是读到后面居然和蛤蟆产生了共鸣,有了一些思考。
可能我也是蛤蟆先生吧。
印象最深的是儿童、父母、成人三位一体的概念。虽然从我的角度理解,这更像是某一个心理学模型,把人的行为分为了本能、理性、后天潜意识学得三种,对自己再不同场景下的表现都有很多影响。
还有两点印象深的,一个是人的童年对人将来的影响(过去造就现在),另外一个是人对当下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对未来的自证(现在决定未来,例子是酗酒第二天会不舒服),人总是在选择和被选择中前进。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
和许多人一样,他从未有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更别提对别人说了。实际上,他已经下意识地运用了很多行为上的策略,成功地逃避了对自我的认识。他极其擅长迎来送往,比如他最出名的开场白便是由衷的一句“你们好啊,我的朋友们!”接着就是“你们绝对猜不到我最近在做什么!”又或是“来吧朋友,看看这个!”就这样,没 有人问他“你好吗”,更没人问他“你感觉怎么样”。
“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所谓通过逐步少量降压来降低愤怒的强度,这样攻击性肯定也就减弱了
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
我用’共谋’是想说,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咨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
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现在也感受到了。
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所以蛤蟆,你现在应该懂了,为什么你会拒绝打开这扇学习之门,因为它通向一条艰苦之路。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 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他决定要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一点儿。
童年的选择
如果我告诉你,想要理解你的现在,就必须回顾你的过去,你应该不会觉得意外。
回顾你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就这样,你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特有的看法,对你而言,这就是你看待事情的唯一方式。从那时起,你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同一个视角看待一切事物。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
(童年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虚伪的“游戏”与情商
这类游戏的发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诚,不像正常游戏那样只是让人觉得兴奋好玩,而是会产生非常戏剧化的结果。表面看起来实事求是,其实真正的意图却并不正大光明。游戏体现在两个层面:在社交层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开诚实的。而游戏玩家的真正动机却隐藏在心理层面,同时也隐藏着欺骗。至于游戏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