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书:余世村说二十四节气

前段时间比较忙所以一直没有时间写书摘和读后感。

这本书好像是在厦门的新华书店里开到,因为封面很有意思,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也让人觉得很清新所以种草了,不过也是最近才开始集中在看。

内容上来说,乍一看比较新鲜,读到后面就发现比较模式化了——天文、地理、生物(物候)、人文(历史、文学、传统习俗),这样模式化从追求诗意的角度来说是乏味了,而且有拼贴的嫌疑,但是对于我这种工科生来说条理清晰也无妨。

个人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物候,因为我生长在南方,其实对季节的感知也没有那么明显,对于我来说就只有“需要开空调的季节”和“不需要开空调的季节”,而对于有没有候鸟飞过、有没有霜寒,就没有什么领会了。

至于说和传统的五行阴阳中医相结合的,我可能就不那么吃这一套。

摘抄

关于节气、天文历法等的知识也是这样为权力、少数人垄断。

谷雨的物候是,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
跟清明前出产的茶称为“明前茶”相似,雨前茶就是谷雨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谷雨茶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

孟夏是6月,仲夏是7月,季夏是8月

立夏的物候是,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夏因此有大之义。“夏”在羌语和藏语中都是“伟大、强大”的意思。春秋时代的中国人说:“夏,大也。故大国曰夏。”

“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
其字面意思就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芒种本身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此时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则是,一候螳螂生,二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芒种节气也催生了一种农民身份,麦客,即流动的替别人割麦子的人。
农业机械化后每年都有大量收割机走南闯北收割小麦,又叫跨区机收小麦,他们因和麦客有着相似点,也被称为“麦客”“现代麦客”,因其是机械收割也被称为“铁麦客”“机械麦客”。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古代中国人观察到大暑的物候是:一候腐草为萤,即产卵于枯草上的萤火虫卵化而出;二候土润溽暑,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三候大雨时行,常有大的雷雨出现。

中国北方的农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后农作物收割后才算有了经济收入,此前欠下的债务可以在秋后算清了。
中国古代战争由于缺乏足够的补给,直到春秋时代仍只能实行“春耕秋战”
中国人对处暑的火水时空命名是“未济”

中国人的时空观:自宇宙开始,人生自然永远未济,有始无终,没有结论,没有尽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江山清明疏净,田畴农人正忙。
枯蝉傍依衰柳,秋风老了荷塘。”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月缺终有月圆,知我能得几个?
面对无尽江山,与谁平分秋色。”
人们观察此时的物候总结说: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寒露的物候是,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
霜降的物候是,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
三候蛰虫咸俯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尽管冬天如此重要,但在先秦中国语汇里,冬字很少出现在王公贵族的语境里。在王公大人那里,春、秋,乃至“夏”字是较为普遍的。冬字似乎属于平民大众。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节气的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在《圣经》里,上帝通过彩虹让诺亚知道大洪水已经结束;在日本神话里,彩虹是连接天上人间的桥梁;在中国的商代,虹一度被认为是农业生产中的“旱神”,虹的俗名是“龙吸水”,民间有担心虹把当地的水吸完而以敲打锅碗来吓走虹的举动。

大雪期间的三候,在仲冬之月万物均为雪所覆盖的时候,独有荔草生长露出地表的现象。这一荔草,又叫马蔺草,还有马兰花、马莲、旱蒲、马帚、铁扫帚等多种称呼,又有俗称台湾草,它来源于台湾省,它同中国东北的乌拉草及南美的巴拿马草齐名于世,被称为世界上的“三棵宝草”。

冬至的物候是,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小寒的物候是,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