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存在的家。”
书太多了
吕叔湘的散文集,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下。后段的留英经历让人印象深刻。
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在现在的情况下,旧的放纵跟旧的塔布同样的不对路。在旧 的情况下,生活是一种克制,这种克制基本上是由外面施加的,因 此一旦发现那些禁忌已经不起作用,那种克制也就随之动摇。可 是生活永远是一种克制,不但是在人类,在其他动物也是如此;生 活是这样危险,只有屈服于某种克制才能有真正意义的生活。取 消旧的、外加的塔布所施加于我们的克制必然要求我们创造一种 由内在的、自加的塔布构成的新的克制来代替。
因为虽然我们还是沿用“道德”这个名称,可 是既然把对道德的认识交在个人的手里,就不会对所有的人都完 完全全相同。当然,由于我们属于同一个社会,所有的人的道德观 必然脱胎于一个共同的模式;但是既然涉及个人的认识,那就比从 外面加在我们身上的完全一模一样的塔布有所不同,要求有更多 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忍耐。
文学有两大用处:主 要的用处是引起并满足人们对生活更敏锐的感受,较肤浅的用处 是在社交场所提供谈助。
看来在这个问题上也还有说说清楚的需要。现在,我们正在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学习科学和技术,这不成问题。问 题是光有科学和技术够不够?我们生产不发达,不仅仅是由于科 学技术落后,也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这已经为大家所承认。也就是 说,我们的经济组织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可是经济组织又是整 个社会组织的一部分,要现代化都得现代化。这可是个异常复杂 的问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再说,不论是科学技术工作,经 济工作,政治和其他社会工作,都得由人去做,没有现代化的人,一 切良法美意也都无法实现。怎样培养现代化的人,这又是需要很 好地研究的课题。可见要讲现代化,决不能局限于科学技术现 代化…
世界上一切学问不外乎三个方面: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研究 人和人的关系,研究人和自已的关系,而这三个方面又是互相渗透 的。广义的科学应当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无论哪 个学科,只要我们具备相应的条件,并且努力学习,就都能做出成 绩,或者在理论方面,或者在实践方面。如果只顾赶潮流,不管自 己的条件,以致有力气使不上,也就不能做出成绩。希望同学们和 家长们能够这样认识这个问题。
不要写好就改。放它十天半个月,让它冷却,再拿起来修改。 当时修改,除改正脱误外不容易有重要的修改,因为思路未变。也 不要隔得太久一年半载,因为到那时,原来的想法已经忘了,会另 有想法,写成另外的样子,跟原作是两回事了。
树犹如此
大概因为犀牛角曾治疗过国祥的病,我对那一群看来凶猛异常的野兽,竟有一份说不出的好感,在栏前盘桓良久才离去。
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愣愣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台上张继青扮演的杜丽娘正唱着《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其实四大名著里面,最读不下去的反而是水浒,觉得粗野又鲁莽,金庸的话在仙侠之余还是有儿女情长,水浒则完全否认了这一点
其实以现代心理学来解释,梁山泊的男性集团这种极端禁欲主义,与好汉们的残忍虐杀行为,是有因果关系的。
这些煞星,一旦聚集在一起,个性泯灭,在一种集体意识的引导下,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像一架庞大的杀戮机器,下山招兵买马打家劫舍。中国人民大众对痛苦残忍的麻木不仁。但正因为书中对暴虐的歌颂是不自觉的,现代读者倒可以把七十回标准本看作一则充满吊诡的政治寓言(一旦众好汉全部聚集一堂时,他们遂变成政府的有效工具而失去帮会性格):官府的不公不义,是激发个人英雄主义的条件,但众好汉一旦成群结党,却又足以斫伤这种英雄主义,而制造出比腐败官府更邪恶的恐怖统治。其实这就是地下政党的老故事:在求生存争发展的奋斗中,却往往走向它声称所要追求的反面。
le mot juste(正确字眼)
出版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统统集在书库里。一批新书送出去就好像把自己的儿女打扮得体体面面、花枝招展推上人生舞台,等到退书回来,一本本灰头土脸、衣衫不整的狼狈模样,真使人有锥心之痛,惨不忍睹。这种痛楚,我办晨钟时尝过不少。
中国家庭的悲剧,大都起源于油盐柴米。
城乡结合部的回忆把城市化当魔鬼
五十年代,我的家就住在松江路与长春路的交口处。清晨推窗,稻田里的绿波便倏地涌了进来,从头到脚替我沐浴一轮,如醍醐灌顶,一切烦嚣即时净灭。那时候的台北尚未被毒化、被腐化、被污染
实际上吴承恩在小说中却把玄奘写成了一个富有喜剧感的凡人,与历史上的高僧唐三藏了不相类。喜剧人物玄奘才是这本小说的关键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最进入人的内心的作家,在他的笔下,人心的罪恶、痛苦、无望展露得纤毫毕现。他的作品读来有一种让人近乎绝望的可怕。但可怕之后却给人启示:人心是那样的不完满,人们该如何善待脆弱的人心呢?
他们会指给你看只属于这个小岛而不属于其他地方的一切,对于那些处处皆有的事物,他们也能揭示出在这个小岛上的特殊组接方式,人们只能从这样的述说中发现这个小岛,把握住它的真实。
A Breath of Life
A Breath of Life
A BREATH OF LIFE
This is not a lament, it’s the cry of a bird of prey. An iridescent and restless bird. The kiss upon the dead face.
I write as if to save somebody’s life. Probably my own. Life is a kind of madness that death makes. Long live the dead because we live in them.
The meaninglessness of things makes me smile complacently. Everything surely must go on being what it is.
The shadow of my soul is my body. My body is the shadow of my soul
About Time. Where we are all these time.
Time for me means the dissolution of matter.
Time does not exist. What we call time is the movement of the evolution of things, but time itself does not exist. Or it exists immutably and into time we transfer ourselves. Time passes too quickly and life is so short.
I wanted to write a book. But where are the words? all the meanings have been exhausted.
In order to write I must place myself in the void. In this void is where I exist intuitively. But it’s a terribly dangerous void: it’s where I wring out blood. I’m a writer who fears the snares of words: the words I say hide others — which? maybe I’ll say them. Writing is a stone cast down a deep well.
I simply live in the passing of time. The act of writing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my being alive. I lost sight of myself so long ago that I’m hesitant to try to find myself. I’m afraid to begin. Existing sometimes gives me heart palpitations. I’m so afraid to be me. I’m so dangerous. They gave me a name and alienated me from myself.
And the sweetness is such that it causes an unbearable itch in the soul. Living is magical and wholly inexplicable. I understand death better. Being everyday is an addiction.
I write and that way rid myself of me and then at last I can rest.
THE DAYDREAM IS WHAT REALITY IS
Living is an act I did not premeditate. I blossomed from the dark. I am only valid for myself. I must live little by little, it’s no good living everything at once. In someone’s arms I die completely.
I’m the result of having heard a warm voice long ago and having stepped off the train almost before it stopped — haste is the enemy of perfection and that’s how I ran toward the city missing immediately the station and the train’s next departure and its exceptional moment that awakens such a painful fright which is the whistle of the train, which is farewell.
I have to be my friend or else I can’t bear the solitude. When I am alone I try not to think because I am afraid of suddenly thinking a thing too new for myself.
Neither do I know how to not-think.
If I think, a thing doesn’t turn up, I don’t happen. A thing that certainly is free to go as long as it’s not imprisoned by thought
My daily life is very adorned.
I’m being profoundly happy.
when I read a thing I don’t understand I feel a sweet and abysmal vertigo.
I don’t quite understand. But I still love reading.
When I was a person, and not yet this rigorous being filled with words, I was more misunderstood by me. But I accepted myself as a whole. But the word slowly kept demystifying me and forcing me not to lie. I can still sometimes lie to others. But as for me my innocence ended and I am dealing more with an obscure reality that I nearly, nearly grasp. It’s a secret truth, sealed, and I sometimes get lost in its fleeting aspect. I am only worthwhile as a discovery.
To write I begin by stripping myself of words.
The future is a past that has not yet come to pass.
I live in a dilacerating duality. I have an apparent freedom but I am imprisoned inside me. I wanted an Olympian freedom. But that freedom is only granted to immaterial beings. As long as I have a body it will submit me to its demands. I see freedom as a form of beauty and that beauty is what I lack.
Black isn’t a color, it’s the absence of color.
When you feel love, you have a deep anxiety. It’s like I’m laughing and crying at the same time. Not to mention my fear that this happiness won’t last. I have to be free — I can’t stand the slavery of great love, love doesn’t have such a hold on me. I can’t submit to the pressure of the stronger force.
Love and bittersweet
A lie is also a truth, it’s just cunning and a little nervous
Solitude is a luxury.
fleeting to be defined
What is real life? the facts? no, real life is only reached through that part of real life that’s dreamt.
Reality does not exist in itself. What there is is seeing the truth through the dream. Real life is merely symbolic: it refers to something else
because all have been said and you could only refer
BOOK OF ANGELA
The only thing that interests me is whatever cannot be thought — whatever can be thought is too little for me”
指称非我
I, reduced to a word? but what word represents me? I know one thing: I am not my name
I seem to know that the true path is with pain. There is a secret and to me incomprehensible law: only through suffering does one find happiness. I fear myself because I’m always ready to be able to suffer. If I don’t love myself I’ll be lost — because no one loves me to the point of being I, of being me. I must want myself in order to give something to myself. Must I be worth something? Oh protect me from myself, who persecutes me. I’m worth something in relation to others — but in relation to myself, I am nothing.
Reality is fragmentary. Only the reality of the ultrasonic and ultralight of the infinite is whole.
When I say I love you, I am loving me in you.
To be useless is freedom. To have meaning would belittle us, we are gratuitously just for the pleasure of being.
And from the future we will consciously wait for the lack of meaning, a freedom in speaking, in feeling Ah . . .
Happiness is nothing more than feeling an Ah with relief, then let us raise our glasses and modestly toast an Ah to God.
Happiness is nothing more than feeling an Ah with relief, then let us raise our glasses and modestly toast an Ah to God.
Do we exist simply to be relieved?
I pay attention only to pay attention: deep down I don’t want to know.
I don’t want anything.
God is abstract. That is our tragedy.
the world violates me. The demanding instincts, the cruel soul, the crudeness of those who have no decency
I’m filled with recollections and everything that is already the past has a touch of aching melancholy.
About death
What do I do with so many memories — but die at last
Death is a biblical demeanor. And it has no discursive history: it is an instant. To die once and for all. The stopping of the heart takes no time. It’s the tiniest fraction of a second.
Humanity is becoming hard. The facts are becoming bruising.
One’s incommunicability with oneself is the great vortex of the nothing. If I don’t find a way to speak to myself the word suffocates my throat sticking there like an unswallowed stone. I want to have access to myself whenever I want like someone opening the doors and going in. I don’t want to be the victim of liberating chance. I want to have the key to the world myself and to transpose it like someone transposing himself from life into death and from death into life.
Only after you die shall I love you completely. I need all your life for me to love it as if it were mine.
There’s a way of looking that makes you shiver. The forgotten and Spartan obvious way: the strongest wins.
Angela is stronger than I. I die before she does.
Once there was a man who walked, walked and walked and stopped and drank cold water from a spring. Then he sat on a rock and rested his staff. That man was I. And God was at peace.
Notes
This book, incomplete at Clarice Lispector’s death in 1977,
When I read this my heartbeat stopped.
Translating myself and others
本来期待对于具体用词的剖析,但是也只是阐述了作者对意大利语的钟爱。最后一篇写母亲过世的反而比较动人
乔瓦尼的房间
詹姆斯·鲍德温
我愿称之为男版邱妙津。对于心情的描写非常凛冽而绝望。LGBT故事时常描写乔瓦尼这样底层人士,但是男主角其实并不窘迫,也完全有能力做出选择,但是只不过更多是出于逃避心理。其实有没有男主,乔瓦尼耶没法过得更好,看他的房间其实就能明白,只不过和男主之间龙卷风一般的感情更是摧残了他好不容易苟且的一切。
男主角的女性伴侣赫拉也是悲剧。她所需要的丈夫的角色不能得到满足,她看得出来丈夫在为另外一个男人憔悴却无法挽回。如果她早知如此就应该不会去南欧的吧。
最后看到一个评论说骗婚gay的,男主的行为是不可饶恕的,他伤害了两个爱他的人。作者其实也没有为他辩护的意思,只是直面他的忧伤本身。
最终,每个人还是走同一条路——这条路最光明的时候其实最黑暗也最危机重重。
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乐园,我不知道;但是没有几个人在燃烧的剑刺向他们之前能够真正看到这样的乐园,那么,生命只留给我们记得或是遗忘这样一个乐园的选择,记得需要勇气,遗忘也需要勇气,只有英雄才能两者都做到。记得的人在痛苦里承载着疯狂,永远因为记得已逝去的纯真而痛苦;遗忘的人背负另一种形式的疯狂,他们不承认痛苦的存在并憎恨着纯真。这个世界就是由这两种疯子所组成,一种记得,另一种不记得。英雄则是少之又少。
巴黎很古老,巴黎是很多个世纪。在巴黎,你感觉到逝去的时间。在纽约则不是这样的感觉——”他还在笑,我停下来。 “你在纽约有什么感觉?”他问。 “也许你会感觉到,”我告诉他,“未来在你的眼前。那里的力量如此之大,所有的东西都在动态之中。你没办法不去想——我没办法不去想——经过许多年以后,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
时间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为什么晚一点比早一点好?人们总是说,我们一定要等,一定得等。他们在等什么?”
出我对他们的宽容,我相信这种宽容使我免于被猜疑。当然,我也写信向朋友们借钱,但是大西洋又深又广,钱不会马上就到。 所以我坐在林荫大道上的一家咖啡馆喝着温热的咖啡,翻看通讯录,决定打电话给一个旧识,这家伙总是叫我给他打电话。他叫雅克,是一个出生于比利时的美国中年商人。他的公寓宽敞舒适,有酒有钱。如我所料,他接到我的电话显得很惊讶,在惊讶与我的吸引力耗尽、开始让他提防之前,他已经邀请我共进晚餐。他挂上电话时可能诅咒了一两句,然后看了看他的钱包,不过已经太迟了。也许他是个白痴,或是个懦夫,但大部分的人不是其中之一就是两者皆是,某种程度上我还算喜欢这个人。他是个傻瓜,又寂寞得很;总而言之,我现在明白了当时我对他的轻蔑,其实还包括了对我自己的轻蔑。有时他慷慨至极,有时又吝啬得不可言喻。虽然他希望能够信任所有人,其实他连一个也不信。为了补偿这一点,他在别人身上砸钱,因而无可避免地被利用。然后他扣紧钱包,锁上大门,退缩到强烈的自怜状态中,这可能是唯一他拥有而又完全属于他的东西。我想了很久,关于他宽敞的公寓、他善意的承诺,他的威士忌、大麻、性狂欢派对,这些都是杀死乔瓦尼的帮凶。也许,他的确杀了他。但是我手上的血腥绝不亚于他的。 乔瓦尼被判刑后不久,我其实见过雅克一面。他坐在路边的露天咖啡座,整个人裹在一件大衣里,喝着热红酒。露台上只有他一人。我经过的时候他叫住我。 他看起来并不好,脸色混浊,透过镜片所见的眼睛看起来像个垂死的人的眼睛,四处张望,寻找慰藉。 “你听说了,”我坐下来时,他悄声告诉我,“乔瓦尼的事吗?”
我点点头说是。我记得冬天的阳光闪耀着,我感觉像那阳光一样冰冷而遥远。 “实在太太——糟糕了,”雅克呻吟着,“太糟糕了。”
我恨不得杀了雅克。但是我好不容易才忍住不笑。我向乔瓦尼做个鬼脸,表示这老家伙开了个私人的玩笑,然后他又消失不见了,又是大批人潮进出酒吧的时间了,反正他们等一下都会再度碰面,在最后的那家酒吧,那些很不幸的、到了夜深还找不到伴的人。 我没办法看着雅克,他也知道。他站在我旁边,没有目的地笑着,哼着一首曲子。我什么也没办法说。我无法提起赫拉。我甚至没办法骗自己我很难过她现在人在西班牙。我很高兴,毫无保留地、无可救药地、可怖地高兴起来,极度的兴奋感如暴风雨在我心中升起,我知道我完全无法控制。我只能喝酒,暗自希望这个暴风雨不会继续在我的土地上带来灾难。但我很快乐。唯一的遗憾是目击者竟然是雅克。他让我觉得羞耻。我恨他,因为经过数月的等待他终于可以目睹他几乎已经不抱希望看见的事情。事实上,我们两个一直在玩着一个致命的游戏,而他是赢家。他还是赢了,虽然我曾经作弊。 我人就站在吧台,尽管如此,我但愿能找到力量转身离开——也许到蒙帕纳斯区去找个女孩。任何女孩子都可以。但我办不到,我站在吧台旁,告诉自己一堆谎言,但是我动不了。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知道这已经不重要了;甚至是我再也不跟乔瓦尼说话也无所谓;因为一切都浮出台面了,明显得像是火焰公主衣服上的饼干,一切都冲到我的面前,我的觉醒,我的可能性。 我就是这样遇见乔瓦尼的。我们见面的那一刻彼此就有感应。一直到现在还是,虽然后来我们分开了,虽然乔瓦尼不久就会在巴黎附近一块未被挖空的土地里开始腐烂。一直到我死去为止,那些时刻都会存在,仿佛麦克白的女巫顷刻间由地底蹿出,他的脸会出现在我面前,脸上记录着一切的变化,他的声音和说话的语气几乎要胀破我的耳朵,他的气味将充斥在我的鼻孔。在未来的某些时刻——如果上帝允许我活着体验那些时刻:在灰暗的早晨,嘴里满是酸味,眼睑干涩而泛红,发丝因暴风雨般的睡眠潮湿打结,我面对着咖啡与香烟,昨夜那个无法穿透的、没有意义的男孩将如烟一般短暂浮现又消失,我将会再见到乔瓦尼,如同那一夜,如此鲜明,如此令我臣服,那条昏暗的隧道里所有的光都会环绕在他的头上。”
你很幸运事情是现在发生在你身上,而不是在你四十岁的时候,或类似的情形,那时你完全没有希望,只能被击败。”
那个时刻我真的很爱乔瓦尼,那个下午他美丽非凡。看着他的脸我也发现,能够让他的脸充满光彩对我而言竟是那么重要。我发现我可能愿意付出一切以确保自己不会失去那个力量。我感到自己流向他,像河上的冰破碎时水快速地流动
我几乎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那个房间。某种程度上,它变成我曾经住过的每一个房间,之后我住的每一个房间都会让我想起乔瓦尼的房间。其实我并没有在那里住很久——我们在春天之前相遇,我在夏天的时候离开他——但还是让我觉得自己已在那里住了一辈子。如我所说,在那房间里的生活好像存在于海底,而我肯定在那里经历了一场海洋的变迁。
然后他在空中张开他粗壮的手指,好像隐喻是可以被抓住的。我看着他。
沉默的墙上那对遥远而古老的爱人,被镶在无止境的玫瑰花园,两扇瞪着你的窗户
像一对火与冰的双眼,天花板像是一片低云,恶魔在里面窃窃私语,吊在房顶中央的黄色光线也不能使那种恶意温柔一点,反倒渲染出一种病态又难以界定的情色氛围。在这个钝了的箭头之下,散落的光放出恐惧,包围了乔瓦尼的灵魂。我明白为什么乔瓦尼要我,而且带我到他最后的避难所。我来是为了摧毁这个房间,带给乔瓦尼一个新的更美好的生命。这个生命必须是属于我的,为了改变乔瓦尼的生命,我首先必须成为乔瓦尼房间的一部分。
一开始,因为将我领到乔瓦尼的房间的动机是那么的混沌,跟他的希望和欲望没有太大关系,而大部分是出于我自己的绝望,当乔瓦尼上班以后我为自己发明了扮演家庭主妇的乐趣。我把报纸、瓶子、难以想象的大量垃圾丢掉,我检查为数庞大的纸箱和皮箱里的内容物,然后丢弃。但我不是家庭主妇——男人永远无法成为家庭主妇。那个乐趣从来不够真实也不够深切,虽然乔瓦尼总是带着谦卑感激的笑容,用各种方法告诉我,我在那里让他有多快乐,我和我的爱与巧思,站在他和黑暗之间。每一天他让我看到他如何改变,爱如何改变了他,他努力工作,唱歌给我听,爱护我。我陷在深深的困惑当中。有时候我会想,但这就是你的生活。不要再抗拒了。不要再抗拒了。或者我会想,但我很快乐。而且他是爱我的。
不要再抗拒了。或者我会想,但我很快乐。而且他是爱我的。我很安全。有时候,当他不在我身边,我想,我永远不会再让他碰我,然后,当他碰我的时候,我想那没有关系,那不过是身体,很快就过去了。当一切结束的时候我躺在黑暗里听着他的呼吸声,梦想手的碰触,乔瓦尼的手在我身上,或是任何人的手,可以压碎我也可以让我完整的手。 有时候我在我们吃午后早餐时离开他,香烟烧出来的蓝色烟雾在他的头上盘绕,我前往位于歌剧院区美国运通公司的办公室,如果我有信的话,可以在那里拿到。有时候,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乔瓦尼会跟我一起去;他说他没办法处在那么多美国人旁边。他说他们看起来都一样——对他而言我相信是这样没错。但他们在我看来都不同。我相信他们有共同点,所以他们才都是美国人,但我没办法指出那到底是什么。我知道不管这个相同的特质是什么,在我身上也找得到。我也知道乔瓦尼被我吸引有部分的原因也正是如此。乔瓦尼想让我知道他对我生气的时候,他说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国人”,相反,当他高兴的时候他说我根本就不像美国人;两种时候他都深深地刺痛了我,他自己则毫无感应,我很恨这点:我恨自己被叫做美国人(也恨自己这么想),因为除此之外我好像什么都不是,不管那代表了什么;我也恨自己不被认
有时候,当他不在我身边,我想,我永远不会再让他碰我,然后,当他碰我的时候,我想那没有关系,那不过是身体,很快就过去了。当一切结束的时候我躺在黑暗里听着他的呼吸声,梦想手的碰触,乔瓦尼的手在我身上,或是任何人的手,可以压碎我也可以让我完整的手
乔瓦尼想让我知道他对我生气的时候,他说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国人”,相反,当他高兴的时候他说我根本就不像美国人;两种时候他都深深地刺痛了我,他自己则毫无感应,我很恨这点:我恨自己被叫做美国人(也恨自己这么想),因为除此之外我好像什么都不是,不管那代表了什么;我也恨自己不被认为是一个美国人,因为我好像变得什么都不是。
现在——当然要到现在,我在那段日子里感知到的美丽东西,在那时都像折磨。那时我觉得,乔瓦尼把我拖向海底
我清楚地记得他手里拿着一块砖头,我手里也有一块。那一瞬间,如果我没有走向他,我们可能就会彼此用那两块砖头杀死对方。 尽管如此,我无法马上动弹。我们隔着一道狭长的空间望着彼此,里面充满危机,几乎要着火。 “过来。”他说。 我放掉手中的砖块走向他。不一会儿听到他的砖块也落地,在那时刻我觉得我们只是在忍受并且实施更长久、更轻微却永无休止的谋杀。
对一个女人而言,”她说,“我觉得男人永远都是陌生人。让陌生人摆布是很可怕的。”
“我从来没有走进你的心里。”乔瓦尼说,“你从来没有真正在这里。我不觉得你在骗我,但我知道你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实话——为什么?有时候你整天都在这里,你看书或是开窗户或做饭——我看着你——你一句话都不说——你用那样的眼神看着我——好像你根本没有看见我。从早到晚都是这样,而我却在为你修理这个房间。”
他好像觉得我的脸比橱窗还要透明。他没有笑,他也不是悲恸,或是忿恨,或是难过;他很平静。他在等待,我想,等我穿过那个空间再次把他拥在我怀里——等待着,好像坐在垂死病人的床畔,你不敢不期望永不会发生的奇迹。我一定要离开了,我的表情泄露太多,发生在我身体里的战争快要让我倒下。我的腿拒绝再把我送到他身边。我生命的风把我吹走。
我走下那条短短的走廊,随时期待他的声音在我背后响起,穿过前厅,穿过还在睡觉的门房的柜台,传到早晨的街道上。我每走一步,回头的可能性就更小。我的脑子空空——或说我的脑子变成一个巨大的上了麻药的伤口。我只是在想,有一天我会为此哭泣的。有一天我会开始哭的。
信箱里。我看着那条路,有几个人站在那边,男人和女人,在等公交车。他们在刚苏醒的天空下看起来非常生动,他们身后的地平线开始燃烧。早晨像可怕的希望压在我的双肩
下面是结尾。我很喜欢这种带环境描写的结尾。
最后我走进早晨,在我身后锁上门。我走到对面把钥匙放进老太太的信箱里。我看着那条路,有几个人站在那边,男人和女人,在等公交车。他们在刚苏醒的天空下看起来非常生动,他们身后的地平线开始燃烧。早晨像可怕的希望压在我的双肩,我拿起雅克寄给我的蓝色信封撕成无数片,看着它们在风中飞舞,看着风把它们带走。然而当我转过来开始走向等车的人群时,风又把一部分吹回到我身上。
小说的艺术
米兰昆德拉
存在主义在小说里彰显。
乔伊斯分析的是比普鲁斯特的“失去的时间”更难以把握的东西:现在时刻。看上去好像没有比现在时刻更明显、更可感知、更可触及的东西了。其实,我们根本无法抓住现在时刻。生活的所有悲哀就在这一点上。就在那么一秒钟内,我们的视觉、听觉以及嗅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记录下一大堆事件,同时有一连串的感觉与想法穿过我们的脑子。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在接下来的瞬间马上就被遗忘了
观察自我的显微镜的倍数越大,自我以及它的唯一性就离我们越远:在乔伊斯的显微镜下,灵魂被分解成原子,我们人人相同。但是,如果说自我以及它的唯一性在人的内心生活中无法把握,那么在哪里,又以何种方式,可以把握它们?
对自我的探究总是而且必将以悖论式的不满足而告终。我没用失败这个词。因为小说不可能超越它本身可能性的局限,显示出这些局限就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发现,是认知上的一个巨大成果。然而,在了解到对自我的内心生活进行细致探究到底意味着什么之后,一些伟大的小说家还是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寻找新的方向
生活是一个陷阱,这一点,人们早就知道了:人生下来,没有人问他愿不愿意;他被关进一个并非自己选择的身体之中,而且注定要死亡。相反,在以前,世界的空间总是提供着逃遁的可能性。一个士兵可以从军队逃出,在邻近的一个国家开始另一种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纪,突然间,世界在我们周围关上了门。将世界转变为陷阱的决定性事件大概是一九一四年的战争,(史无前例地)被称为世界大战。这里的“世界”两字是假的,其实只涉及欧洲,而且还不是全欧洲。但“世界”作为定语,雄辩地说明了一种恐怖感,因为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从此之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一件事都不再是区域性的了,所有的灾难都会涉及全世界,而作为结果,我们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制约,受到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处境的制约,而且这些处境使我们越来越变得人人相似。
究竟什么是温情?我得出一系列的答案。“温情只有当我们已届成年,满怀恐惧地回想起种种我们在童年时不可能意识到的童年的好处时才能存在。”接着:“温情,是成年带给我们的恐惧
温情,是想建立一个人造的空间的企图,在这个人造的空间里,将他人当孩子来对待
因为让一个人物“生动”意味着:挖掘他的存在问题。这就意味着:挖掘一些处境、一些动机,甚至一些构成他的词语。而非任何其他别的。
这里的“温情”原来的单词是什么,affection?
海德格尔有一个极其著名的说法,指出了存在的特点:世界中的存在(in-der-Welt-sein)。人跟世界的关系不像主体跟客体、眼睛与画幅的关系,甚至都不像一个演员跟舞台布景的关系。人与世界连在一起,就像蜗牛与它的壳:世界是人的一部分,世界是人的状态。随着世界的变化,存在(世界中的存在)也在变化。自巴尔扎克始,我们的存在的“世界”具有历史性特点,人物的生活处在一个充满了日期的时光空间内。之后的小说再也无法摆脱巴尔扎克的这一遗产
“萨:但小说关于历史能说出什么特别的呢?或者说:您处理历史的方式是什么?
昆:以下是我的几个原则。首先:所有的历史背景都以最大限度的简约来处理。我对待历史的态度,就像是一位美工用几件情节上必不可少的物件来布置一个抽象的舞台。”在所有的“终极悖论”中,还可以加上“终结”本身这一悖论。当一个现象遥遥地宣告它即将消失的时候,我们会有许多人知道这一点,而且还可能对此感到惋惜、痛心。但当垂死阶段终结,我们的眼光已经在看着别处了。死亡是看不到的。在人的脑子里,河流、夜莺和穿过草地的小径已经消失有些时候了。没有人需要它们了。
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而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得出来的。小说家画出存在地图,从而发现这样或那样一种人类可能性。但还是要强调一遍:存在,意味着:“世界中的存在”。所以必须把人物与他所处的世界都看作是可能
制服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东西,是我们被勒令接受的东西;它代表了普遍的确定性,与个体的不确定性相对。一旦以前如此确定的价值被质疑,而且灰溜溜地遁去,那么一个不知如何可以没有这些价值而生活的人(没有了忠诚,没有了家庭,没有了祖国,没有了准则,没有了爱情)就只能紧紧束在自己制服的普遍性里,将制服的最后一颗扣子也系上,仿佛这件制服是上帝超验性的最终残留物,还可以保护他不至于坠入冰冷的未来,因为在这未来中不再有任何东西值得尊重
什么是行动:这是小说永恒的问题,可以说是它的构成性问题。一个决定是如何产生的?一个决定如何转换成行动,一系列的行动又如何联在一起,成为一种经历?以往的小说家试着从生活陌生、混乱的材料中抽出一根清晰、理性的线来;从他们的视野来看,理性上可以把握的动机产生行动,这一行动又引出另一行动。所谓经历就是一系列行动因果关系明晰的链接。所有伟大的作品(而且正因其伟大)都有未完成的一面。布洛赫启发我们的,不光是他所完善了的,还有他力求达到而未能达到的。他作品未完成的一面可以让我们理解种种必要性:一、一种彻底的简洁的新艺术(可以包容现代世界中存在的复杂性,而不失去结构上的清晰性);二、一种小说对位法的新艺术(可以将哲学、叙述和梦幻联成同一种音乐);三、一种小说特有的随笔艺术(也就是说并不企图带来一种必然的天条,而仍然是假设性的、游戏式的,或者是讽刺式的)。
比如红楼梦
有两个秘诀。第一:这一部分不是建立在一个故事上,而是建立在一段随笔上(关于媚俗的随笔)。人物生活的片断是作为“例子”,作为“需要分析的情况”而插入这一随笔的。就这样,“顺带地”,大致地,人们获知了弗兰茨、萨比娜的生活结局,以及托马斯跟他儿子之间关系的结局。这样一省略,就大大减轻了结构。第二,时间上的换位:第六部分的事件发生于第七部分(最后一部)的事件之后。由于这一时间上的换位,最后一部分尽管是那么的具有田园牧歌色彩,却因我们已经知道了未来而沉浸到一种深深的忧伤之中。
首先要看到明显的一点:思考一旦进入小说内部,就改变了本质。在小说之外,人处于确证的领域:所有人都对自己说的话确信无疑,不管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看门人。在小说的领地,人并不确证:这是一个游戏与假设的领地。所以小说中的思考从本质上来看是探询性的、假设性的。
小说的节奏和交响乐的节奏是可以类比的
请允许我再一次将小说比作音乐。一个部分也就是一个乐章。每个章节就好比每个节拍。这些节拍或长或短,或者长度非常不规则。这就将我们引向速度的问题。我小说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标上一种音乐标记:中速,急板,柔板,等等。
构思一部小说,是要将不同的情感空间并置在一起,而这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小说家最高妙的艺术。“人们经常把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诠释为对知识分子的寓意化投射,可格里高尔·萨姆沙没有一丝知识分子的味道。当他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时,他只有一个挂念:如何在这个新形态下,准时赶到办公室去上班?在他的脑子里只有他的工作已经使他习惯了的服从和规矩:他是一个职员,一个公务员,而且卡夫卡的所有人物都是如此;并非作为一种社会学类型的公务员(比如在左拉的小说中),而是作为一种人的可能性,一种存在的基本方式。
在公务员的官僚世界中,首先,没有主动性,没有创造,没有行动自由;只有命令与规矩:这是一个服从的世界。
第二,公务员从事的只是庞大的行政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而这一工作的目的与前景都是他所不清楚的;这是一个动作手势变得机械化的世界,人们在其中不知道他们所作所为的意义。
第三,公务员只跟匿名的东西和卷宗打交道:这是一个抽象的世界。”
大众的女性主义
讨论kpop里的女权运动。
其实日韩娱乐圈的女权运动早一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其实我在追akb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一群青春靓丽的女偶像的综艺的主持人一定要是两个浮夸的中年男性。
刚开始看韩综的时候,听说《无限挑战》是很火的必看节目,非常精蛋,但是说实话是看了也没看出来好看在哪里。更别说最近的《新西游记》这类了。《认识的哥哥》基本我喜欢的艺人都上过,但是看着中年大肚男天天穿校服,开着过分的玩笑或者撒着奇怪的娇,也让我觉得非常不合时宜。
ske有两个综艺我很喜欢,一个是《世界征服女子》,主持人是铁平,铁平就是一个很好的形象,不会吓成员也不会过于浮夸,是温和善良的大哥;还有一个是炸虾系列,主持人是大久保佳代子,她则是日本综艺界少有的女性主持人,她的主持就比较有趣但是不至于过于夸张,虽然她还是会偶尔讲一些荤段子,但是并不会让人觉得有不适感。
因为“儿子奴”太平凡了。所有的母亲都“应该”是“儿子奴”。
妈妈一直做的事,爸爸只做一次就成了“超人”
在“爸爸独自育儿”的综艺叙事中,其实节目里的爸爸一直在靠“忍一忍,妈妈就快回来了”的说辞来安慰孩子。等妈妈归位后,爸爸把孩子交给妈妈,自己就瘫倒在地了,留下充满温馨亲情的结尾。这种叙事传达的其实是“爸爸育儿的短暂时光是特殊的,主要养育者仍然应该是妈妈”,所以,其反而强化了以所谓“超人爸爸”为中心的韩国正常家庭意识形态。甚至因为爸爸参与了育儿,所以爸爸的爸爸,也就是爷爷,也在节目中登场了。
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明确了“结婚就是经济关系”,录制一开始,就干脆写起了婚姻契约。
允玉:准确把握了“结婚就是契约”的事实。
惠敬:两个人分享着各自对婚姻的期待,都是非常朴素的想法,哪怕节目并没有要求他们沟通这一点。契约的内容也很有趣,还有“爱情和怀孕绝对禁止”的条款。不过,他们的行为更是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婚姻有多依赖契约关系。
希定:没有爱情的婚姻才算是“最佳婚姻”啊。
惠敬:那些模拟婚姻的综艺节目,把婚姻设定为与钱无关的东西,哪怕只是在模拟,也希望用“爱情”来连接婚姻。但他们展现了虽是模拟也全不是虚构、虽是现实又并不真实的样貌。
其实,长久以来,男性家长能保证自己的权力和位置,99.9%都是因为——
允玉:经济实力。
从被偷拍到被商品化,她们到底在经历着什么
ilbe社区还是继续出现了题为“TWICE抛弃了祖国,在日本赚了好多钱”或“再也别回韩国了,因为我会拿着10升盐酸在机场等你们”的帖子,即便TWICE 的经纪公司也都表示过会严肃处理发帖人。需要注意的是,“抛弃了祖国”这句话,其实可以解读为“韩国女人是韩国男人的所有物”,这个内核与盲目敌视交往外国人的韩国女性一样,由来已久。
即使男团和女团同样被性对象化,其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女团成员是以几乎能饿死人的减肥强度,让自己的身体能力降到最低,由此被性对象化;男团成员则是锻炼肌肉,提升自己的能量,扩展活动范围,继而被性对象化。所以,虽然每当提到女团被性商品化的话题时,都会被“你们不也喜欢 Rain吗”这样的话反驳,但 Rain即使被性商品化,也没有受到女团成员那种程度的约束
女团成员连呼吸都会被骂
女团成员被要求保持漂亮和苗条,但同时也要很能吃,起到刺激食欲的作用
男性连呼吸都能做成综艺,但到了女团这里,则有种要是呼吸都会被骂的感觉。
女团成员必须苗条,但又要吃得香,同时还不能显得做作,并且绝对不能说自己不想吃
《创造101》:“我们不可以说我们不喜欢”
在淘汰赛结束后,胜出的练习生作为组合I. O. I出道,而这个组合的合约期限竟然不足一年。这个方案可以说把“灵活”使用劳动力发挥到了极致。付出“死亡劳动”“热情劳动”“情感劳动”后,这份合约竟然只能保障她们一年。合约结束后,她们就只能再次四处飘散,各自谋生。
现在韩国的女性非正式员工数量是男性非正式员工数量的2倍。为了一直让女性以非正式员工的身份工作,企业常常会非法拆分合同。几年前,应该是在中小企业振兴会发生的事吧,雇佣女性实习生,承诺2年以后转为正式职工,但合同的时限并非2年,而是2个月、3个月、6个月,如此进行拆分,把职工玩弄于股掌之中。有位女性向上级告发了职场性骚扰后,在2年合约期满的2天前被通知解约。
美剧的警察负责调查,医生负责治病,日剧的警察和医生负责教你做人,而韩剧的警察和医生负责谈恋爱。只要是在剧中,不管女性是什么样的性格,做着何种工作,都会被刻画为恋爱对象。
能决定人生是喜剧还是悲剧的只有女性自己。就像朱世竹的人生,表面看起来是悲剧,但这也是朱世竹能力范围内最好的选择了。因为她死在农场、无法见到女儿、没有被记录在历史中,就认定她的人生是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傲慢。毕竟她们就是为了反抗这种被固化的解读,才如此度过一生
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大家都把责任推给个人,但很多时候只凭个人的努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并不是个人的不幸,是女性与经济结构之间的问题。所以我认为需要对这种压榨女性,让女性不断变得贫穷的产业进行调查和研究
影开头的背景是古希腊神话中只有女性生活的亚马孙部族(Amazon)。“a”表示“无”,“mazon”表示胸部,所以“Amazon”意为“没有胸部的部族”。亚马孙的女性为了方便拉弓射箭,参加战斗,会割掉一侧的胸部,另一侧的胸部是为了养育孩子保留的。这个特征也象征着女性要想兼顾工作和家庭,身体得付出多么艰辛的代价。
为了让父亲成为英雄,母亲需要消失
只是我觉得,将女同性恋的性爱描绘得极其同质化、扁平化,甚至用上了“移画印花法”(décalcomanie), 是否也是异性恋男性导演的一种幻想。想象女性之间的关系是无条件平等且绝对理想化的,本身就是对女同性恋身份的客体化。其实,为了形成平等且良好的恋爱关系,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和努力,不是吗?但电影中两个主角的关系是突然确立的。在互相欺骗对方的情况下,又特别轻易地理解了对方。原著《指匠》中两位主角的关系就没有这么平等和政治正确,而是充满欲望、相互榨取与权力的流转。我认为,用乌托邦式的视角来解读女性之间的关系,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