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与摘抄合集(2022年第三季度)

2022年第三季度一共读书18本。

之前的读书合辑:2021年上半年2021年下半年2022年第一季度2022年第二季度

单独写的:优秀的绵羊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Relationship为什么爱让人受伤人生学校系列鳗鱼的旅行

一定要推荐的话,《置身事内》和《鳗鱼的旅行》是本季度推荐的两本书。

生活蒙太奇

很有趣的合集,展现了许多生活中无意中留意到的令人莞尔一笑的点点滴滴。又不仅仅是写实,还带有许多奇思妙想。谢谢赠书人带给我的一次新奇的体验。

blog categories
blog categories
blog categories
blog categories

手把手教你读财报

非常实在的一步财报教科书。虽然之前在学校学过一些会计做法,但是到运用上总是觉得隔靴搔痒,看不到点上,这本书以茅台2013年财报为例,详细地解释了财报的读法,而且也提供了一些辨别财务造假的思路。

我的笔记在这里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的故事

四年前粗略读过的书,一直想要再读一遍,苦于找不到资源,于是在多抓鱼入手。以为自己深谙日本文化,读来又有很多新奇的发现。

其次,在战后的日本,“中”字代表中国共产党政权,“華”字则代表台湾国民党政权。说到“日中”下面一定是“友好”;讲起“日华”跟着无非是“亲善”。“友好”的对象是共产党,“亲善”的对象则是国民党。

然而,孩子们一代是在独食的社会里长大的,不曾挨过饿,食物始终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被视为减肥的阻力,她们对饮食理应无热情。但是,大家不再一起吃饭以后,这个家会失去家庭该有的温暖,“个食”和“孤食”容易发展成“孤立”。上述三本书都收录着很多张照片,都是受访者自己拍摄了自己家的饭桌。杯面、面包、便利店的便当、买来的烤鸡腿、宅配的比萨、塑料瓶装的汽水,无例外均是半加工或全加工的工业产品,令人异化似乎理所当然。显而易见,失去了“食欲”的社会才会需要“食育基本法”。

我自己是经常一个人吃饭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花很大功夫约饭。两者对于我来说同等重要,需要有一个人肚子快乐的时间,也需要一起玩的时候。

前边キット在日文里就是“一定”的意思。至于后边的カット呢,则是カッゾ的变形,因为东京活的,大概就是这样子,讲九州方言的中学生看出来了KitKat其实就是“一定胜呀!”的谐音。按照日本传统的“言灵”信仰,凡是说出来的话都成为析祷,会变成现实,也就是灵验。没多久,九州中学生买KitKat图吉利的习俗开始传播到日本各地去,厂家雀巢糖果公司也自然不甘寂寞了。

记得我小时候,圣诞节吃烤鸡腿还是直接拿起大腿骨晴,今天的鸡腿却只有肉,多数小朋友吃的圣诞晚餐也变成了肯德基家乡鸡。总的来说,原材料和成品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日本人吃荤的同时想要忘记那是杀动物取得的肉。所以,我在课堂上跟日本大学生说,中国的农贸市场卖咯咯叫的活鸡,他们都目瞪口呆,不敢相信普通老百姓能把活鸡处理成鸡肉。虽然理论上他们也知道家乡鸡的原材料是咯咯叫的鸡,但拒绝去想象中间的处理过程。这在现代日本社会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屠宰、解体与卖肉已经完全分割开来,消费者去肉店也看不到鲜血,只看到跟豆腐一样成为了食品以后的肉。

总之,不敢在自己家里做也不敢想象其来源的食品,却愿意在外头吃,个中似乎有人格解离的问题。这用日本俗语叫做“二枚舌”,也就是一张嘴两片舌。恐怕最早是佛教禁杀生造成的压抑,后来因韩国人在日本的局外人地位产生了一种“肉食特区”,一旦唯利是图的日本人进到市场来,原有的默契不被遵守……

之前读过的文章说现在的人们和土地的距离,可能在老一辈来说还是经常去农贸市场,不过我的话超市基本够了,农贸市场只是作为补充。我自己也是不会处理生肉的,只会简单烹饪一下熟肉。

第一次发觉:北美超市卖的美乃滋全是玻璃瓶装而没有塑料软筒装的。结果,北美人要用美乃滋,一定需要勺子或刀子等餐具,只能涂在面包上做三明治吃,至多跟罐头鲔鱼拌一拌做成色拉吃而已。反观日本的美乃滋,跟欧美的味道差别不很大,却由于容器之不同产生了不一样的吃法。

的确我也不喜欢玻璃瓶装的。

那天在台北,也有位大学教授问我:“日本人说‘南蛮是指台湾的吧?”我一时目瞪口呆,真没想到会有这样严重的误解。我赶忙回答道:“不是,不是。日本人说的‘南蛮’是指葡萄牙!”这回在座的台湾朋友们都目瞪口呆了。

“肉南蛮”“カレー南蛮”等菜式,都属于汤面类,但是汤水经勾芡呈黏糊糊、滑溜溜的状态,也就是台湾蚵仔面线那个样子。至于为什么把勾芡的汤水叫做“南蛮”则不大清楚。有人说,凡是“南蛮”就应该有大量葱段在内,因为大阪“難波”地区过去盛产大葱。荞麦乌冬面店说的“南蛮(Nanban)”其实是“難波(Nanba)”的讹音。谁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正如共产党在大陆的胜利把俄罗斯菜转移到香港去了,日本在中国的战败把俄罗斯菜传播到日本来了,成后从东北哈尔滨撤退的日本人,后来在日本各地开了俄罗斯餐厅,名歌手加藤登纪子一九四三年在哈尔滨出生,她父母亲在新宿歌舞伎可经营的馆子叫Sungari,就是松花江的俄语名称,源自满语。女儿登纪子唱俄罗斯歌曲《一百万朵玫瑰花》很受欢迎,果然有历史因缘。

我第一次听百万朵玫瑰是韩语版,后来才听到日文,居然起始是露西亚。

我一发呆,左眼珠就自动往左边流动,视界也马上叠起来,整个世界都变得很模糊。“你这样子叫伦巴黎,”母亲告诉我,·一只眼黯看着伦敦,另一只眼睛则看着巴黎。”“伦巴黎”是日本人指外斜视的俗语。好像是一九五O年代流行起来的,到现在都被广泛使用。不过,仔细想想,从日本看伦敦和巴黎,都是一个方向,往西。说“伦巴黎”的人应该站在英法海峡上。

这个“伦巴黎”挺有趣的。

虽然有人说,“終活”也可以生前举行一次派对,在欢乐的气氛中向朋友家人道谢告别,可是却只有少数名才举办过“生前葬礼”。因为普通人不好意思让别人为自己花钱花时间,普通人也心底下希望能参加传统形式的葬礼。原来,传统葬礼有“終活”的因素,让人直接向故告别,同时也让人为自己生命之终结慢慢做心理准备。天流行的“終活”,表面上看来是替别人省麻烦,实际倒剥夺了他们为故人悼念并体会人寿有限的机会。强调个人责任的美国式自由主义,背后有新大陆人民为自己的理想,亲手开拓荒野生存下来的历史。日本则是古老的岛国,居民一贯以和为贵,互相依赖彼此妥协生活过来的。如今的世界凡事要自由化,岛国人民也唯唯诺试赶潮流,但是“就活”中的大学生往往感到绝望,“活”中的年轻人则充满焦虑,至于“煞活”中的老年人个

人都是向死而生。

上野千鹤子。她一九四八年出生于富有的基督教医生家庭,从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以后,当上了平安女学院短期大学讲师。那是一所培养家庭主妇的无名学校,直到一九八二年上野问世了《性感女孩大研究》一书以后,该校名称才第一次在全国性媒体上出现了。她第一本书,其实是用社会学框架分析广告中之性歧视的,但是因为标题充满挑拨性,一下子引起了注意。之后,她出版登载许多三角裤照片的《裙子底下的剧场》,用女性主义理论大肆批判著名文学作品的《男流文学论》等,成为日本女性主义的大明星。

经常看到这个人的关于女性主义的熟悉。

罗宋汤在华人世界的发源地是上海。那么,当初应该是某一个菲律宾人教给上海人的。他会不会是在租界酒吧演奏爵士乐的音乐家?这种汤有西红柿味道,很像西餐。会不会是受了西班牙影响的?我越想越不对。罗宋其实是上海话俄罗斯的意思。罗宋汤就是Russian Soup

居然又是露西亚!从来没想过罗宋汤和露西亚之间的关系。

雅舍谈吃

梁实秋的这本以饮食为主题的集子让人胃口大开。想起汪曾祺《人间草木》里描写的那些佳肴。最近临近出国,也想要多吃吃中华美食,许多描写让人看了垂涎。

窗户外面有一颗不知名的大树遮掩,树叶很大,风也萧萧,无风也萧萧。

描写得好。

黄菜指鸡蛋。北平人常避免说“蛋”字,因为它不雅,我也不知为什么不雅。“木樨”“芙蓉”“鸡子儿”不出代用词。更进一步“鸡”字也忌讳,往往称为“牲口”。
乌鱼钱——乌鱼蛋

蛋的确在俚语里不是什么好词,“滚蛋”之类的,其隐喻也难登大雅之堂、

金华火腿之火腿和美国的ham不是同一种东西

之前看王刚的视频,正宗扬州炒饭用的金华火腿,的确看得出珍贵。

葱油饼太好吃,不需要菜。

赞成

北京饭馆跑堂都是训练有素的老手。剥蒜剥葱剩虾仁的小利巴,熬到速当一面的跑堂,至少要到三十岁左右的光景。对待名人,亲切周到而有分寸。在这一方面东兴楼规矩特严。我幼时售先君饮于东兴楼,因上菜稍慢,我用牙奢在盘碗的沿上轻轻敲了叮当两响,先君急止我曰:“千万不可敲盘碗作响,这是外乡客粗鲁的表现。你可以高声喊人,但是敲盘碗表示你要掀桌子。在这里,若是被柜上听到,就会立刻有人出面赔不是,而且那位当值的跑堂就要卷铺盖,真个的卷铺盖,有人把门帘高高掀起,让你亲见那个跑堂扛着铺盖卷儿从你门前急驰而过。不过这是表演性质,等一下他会从后门又转回来的。”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有相当的风度。

北平的堂倌文化。

谈到这里,想到北平的爆肚儿。

肚儿是羊肚儿,口北的绵羊又肥又大,羊胃有好几部分:散淡、葫芦、肚板儿、肚领儿,以肚领儿为最厚实。馆子里卖的爆肚儿以肚领儿为限,而且是剥了皮的,所以称之为肚仁儿。爆肚仁儿有三种做法:盐爆、油爆、汤爆。盐爆不勾芡粉,只加一些芫荽梗葱花,清清爽爽。油爆要勾大量芡粉,黏黏糊糊。汤爆则是清汤汆煮,完全本味,蘸卤虾油吃。三种吃法各有妙处。记得从前在外留学时,想吃的家乡菜以爆肚儿为第一。后来回到北平,东车站一下车,时已过午,料想家中午饭已毕,乃把行李寄存车站,步行到煤市街致美斋独自小酌,一口气叫了三个爆肚儿,盐爆、油爆、汤爆,吃得我牙根清酸。然后一个清油饼、一碗烩两鸡丝,酒足饭饱,大摇大摆还家。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不能忘。

一顿饭能五十年忘不了,那是真的快意。我的餐食大多是和友人相聚的幌子,或者是旅行的一部分,要是真的一个人也难忘的食物,那也屈指可数。

贫不足耻。贫乃士之常,何况劳苦大众。不过打肿脸充胖子是人之常情,谁也不愿在人前暴露自己的贫穷。贫贱骄人乃是反常的激愤表示,不是常情。原宪穷,他承认穷,不承认病,其实就整个社会而言,贫是病。我知道有一人家,主人是小公务员,食指众多,每餐吃窝头,于套间进食,严扃其门户,不使人知。一日,忘记锁门,有熟客来排闼直入,发现全家每人捧着一座金字塔,主客大窘,几至无地自容。这个人家的子弟,个个发愤图强,皆能卓然自立,很快地就脱了窝头的户籍。

我小学的时候有一家卖窝窝头的,需要排队半个钟才能买到,甚至还上了报纸。后来趁人少买来尝,除了甘口,也并没有和馒头差很多。

但是我吃鲍鱼最得意的是一碗鲍鱼面。有一年冬天我游沈阳,下榻友人家。我有凌晨即起的习惯,见其厨司老王伏枕呻吟不胜其苦,问其故,知是胃痛,我乃投以随身携带的苏打片,痛立止。老王感激涕零,无以为报,立刻翻身而起,给我煮了一大碗面做早点,仓促间找不到做面的浇头,在主人柜橱里摸索出一罐主人舍不得吃的鲍鱼,不由分说打开罐头把一整罐鲍鱼切成细丝,连原汁一起倒进锅里,煮出上尖的一大碗鲍鱼面。这是我一生没有过的豪举,用两片苏打换来一罐鲍鱼煮一碗面!主人起来,只闻到异香满室,后来廉得其情,也只好徒呼负负。

两颗苏打片换鲍鱼面,太值当了。

译边草

第一次读周克希先生的书,才知道原来是数学出身,在中年才重新择业,选择了热爱的文学。想起来高中的一位同学,是整个宿舍里数学最好的,可是我们整个宿舍里只有她就读的学科是不读数学的,不过她高中时候读的书也远比我多,走向人文社科的方向也不奇怪。

《追忆逝水年华》这部著作,就算是读起来也费劲,更别说是翻译了,可见先生的造诣。是要对文学有多大的热爱才能为检查这最困难最艰苦的事业。我也做过一些小打小闹的登不上台面的翻译工作,领悟语气和神态的那字斟句酌的不易我有些许体会,更何况出版之艰巨,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煞费苦心啊!

他认为,羞涩和温柔就是作家该有的气质,就是他们“共通的特质”、“特别的印记”。这篇题目叫“羞涩和温柔”的散文,因其别致而令我难忘。

余华这样写他心仪的福克纳:“他不会被那些突然来到的漂亮句式,还有艳丽的词语所迷惑,他用不着眨眼睛就会明白这些句式和词语都是披着羊皮的狼,它们的来到只会使他的叙述变得似是而非和滑稽可笑。”

诗无达诂;译无定本。

翻译中有些疏忽,有点闪失,是在所难免的。但若能在下笔时,从语法(对和不对)、修辞(好和不好)和逻辑(说得通不通)的角度审视一下译文,情况就会好得多。

说话,亲吻,偎抱,都可以淡忘;但两颗灵魂一朝在过眼烟云的世态中遇到了,认识了以后,那感觉是永久不会消失的。安多纳德把它永远保存在心灵深处,—使她凄凉的心里能有一道朦胧的光明,像地狱里的微光。

他对我说,要细细琢磨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用这个句子,而不是用另一个句子来写。
设想罗切斯特假如是用中文在说话,他该是怎么说的。

他还对我说,翻译在他看来不是物理反应,而是化学反应,有时需要添加催化剂。”
于是,我寄了封信给法国的朋友。承这位朋友耐心作答,才大致弄清楚了气压信(或称急件)是这样传递的:寄信人把写在专用纸上的信件放进一个小筒里,邮局通过专设的地下压缩空气管道,将信件发送往指定的邮局,发送速度为每秒五至十米,对方邮局收到信件后,由专人投送给收信人。巴黎和法国的其他一些大城市都用过这种邮递方式,巴黎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停用。这种邮递方式,英文中有个专门的说法:pneumatic dispatch.

金先生说,一个单音节的“行”字,似乎可以把那种热情、麻利的神态表达得更确切。若用“好的”或“可以”,语气上都有微妙的不同。

翻译,译到读者“一看就不懂,而且越看越不懂”的地步,可谓绝译也。

才发现康德的写法尽管有些晦涩,却并不是那样绝对不能懂的。我怀疑汉译本的译者没有弄懂康德的意思,只是机械地照搬词句,所以不能表现论证过程。

所以专门书籍都需要专业译者,可是要在语言和专业都能有很高造诣是很难的。

有人说,已经过去了的事情,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我想说,已经过去了的事情,有些会变成既美好又苦涩的回忆,变成从忘川复返、令人百感交集的自己的故事。
如果硬套的话,甚至会译出“您这个混蛋”之类的话来

笑到

我恐怕不宜翻译跟自己气质相距较远的作品

的确,翻译也是一种再创作,难免带入译者自己的气息和风格。

本质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感受—翻译何尝不是如此呢。

还有更新的一部小说《此情可待》。我说,“此情可待”出自李商隐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而“追忆”正是普鲁斯特小说原先的中译本所用的词。程先生兴致勃勃地接口说,这部小说的中译名来之不易,起初怎么也跳不出法文原名L’éternité n ’est pas de trop的框架,不是“永恒不为多”,就是“永恒不为过”,不像个书名。后来实在山穷水尽了,才柳暗花明想到了李商隐的诗句。

翻译原文,我觉得最要紧的不是形式,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他说,中国画的境界可分三个层次:氤氲,气韵,神韵。(身为诗人的程先生笑着对我说:“你看,每个层次我都用yun的音收尾。”)氤氲,用石涛的说法,是一种阴阳交汇的境界。气韵生动则是有了大节奏,亦即到了与宇宙的节奏合拍的境界。神韵即grace,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对画家而言,这就是神来之笔,就是心有灵犀、豁然开朗的最高境界

我赞赏英国数学家G.H.Hardy说的一句话:Beauty is the first test: there is no permanent place in the world for ugly mathematics.(美是首要的检验标准:丑的数学说到底是没有安身立命之地的。)

里尔克(Rilke)曾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你要爱你的寂寞。”我觉得这话就像是对今天的译者说的。翻译,寂寞而清苦;但是,能把职业当作事业,能使技术成为艺术,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能从苦中尝到甜的滋味,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呢?


关于《追忆逝水年华》和普鲁斯特

有一个问题,也许是我们读者更为关心的。那就是,普鲁斯特写这部小说的目的,是否真是回忆过去美好的年华呢?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明确地回答说:“不,倘若没有理性的信念(croyances intellectuelles),倘若仅仅是想回忆,想靠回忆重温过去的岁月,我是不会拖着病体费心劳神写作的。我不想抽象地去分析一种思想的演变,我要重现它,让它获得生命。”

他还说:“我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在这部小说里了,所以在我心目中,它比我至今做过的所有事情都重要一千倍、一万倍,以前的那些事情跟它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然而,杰作的命运常常是坎坷的。

我真的觉得一本书就是我们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它比我们自己更重要,所以我现在为了它,像父亲为了孩子一样四处求人,是再自然不过的。你把精神生活的体验,把你的思想、你的痛苦都浓缩在了(而不是稀释后加进)这七百页文稿里面,而那个人手里拿着这文稿,却不屑一顾,还说出这种话来!”有人可能以为普鲁斯特的写作是信马由缰、不加约束的。但看了他的手稿,我们就会知道什么叫“惨淡经营”,就会明白他在全部手稿的结尾处写上Fin(完)时,为什么对塞莱斯特说:“现在,我可以死了。”

我觉得读它的主要障碍不是这个,读它的主要障碍是两种情景。我们的生活情景和他的小说里面描写的情景反差太大。我不是说么,读他这本书最好是关在医院里,或者是关起来疗养的时候。没有事情做你就每天读一点每天读一点。平时在一种很烦躁的生活状态中,去读他当然也可以,可读着读着觉得不太对头,就不容易进入这本书的情景。

蛮好。这个书是一本奇书。我为什么说它是奇书,其他书总要靠一个情节的主干支撑小说,就像要一根骨头一样。没有一根骨头,平常小说要撑到那么长的篇幅就会觉得非常困难。但是这个人就是奇怪,他就是在这种个人的情绪,个人的视角里这么绕来绕去,居然也就被他绕成了这么一本书,而且你不觉得读着无聊。

我们会选择很热闹的时候,就像武松打虎的时候来写。普鲁斯特会写一些小的情景,比如武松要去吃一个烧饼什么的。

安倍之死:日本政局再审视

这本书的端传媒7月附赠的,讲述了被刺杀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短暂的一生。姑且抛开民族主义的观念来看这一位政客,他不止是一个冷冰冰的标志,而是一个有自己观点和看法的人。

我曾经关注过的一位前偶像在安倍遭到刺杀之后含泪为他献花,我当时在想的是,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偶像是怎么感受到政治给自己生活还有自己国家带来的好处的呢。

这本书首先讨论了“安倍经济学”的措施与成效。在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后日本如何实现经济复兴,虽然许多东西经常被当作段子,但是安倍在其中的努力显而易见并且以他命名。

然后是安倍被刺杀动机——新兴宗教。其实这个在日本和韩国都是大问题,这些新兴宗教顶着类基督的皮,其实都是洗脑和敛财的工具,但是人越是在苦难的适合越需要心灵慰藉,于是压力极大的日韩社会成了洗脑的温床。压迫和痛苦使得宗教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和慰藉,也因此在动荡时期宗教往往兴起,这从侧面反映出了日韩的社会压力。

接着提到了安倍与自民党修宪的故事——修宪是安倍政治生命力最大的愿望之一,是为了摆脱二战之后被操控的状态。政治人物的命运和时运息息相关,安倍属于运气好的那个,因为他是迄今日本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他也是运气不好的那个,因为他到最后也没能实现修宪的愿望。如果设身处地地想,要战后出生的人去为自己素不相识的先人的行径忏悔,父债子还,不满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人们也总是希望自己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事实可以存在,但是不要隐瞒,你的委屈和我们国家受到的伤害同时存在,只有开诚布公才能拥抱和平的未来。

面对新冠,日本的操作在迷惑的同时也令人无可奈何,“钻石公主号”点燃了日本疫情的号角,日本屡次宣布究极无敌紧急状态但是配套操作跟不上也只是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东京奥运的表演也让我“难忘”,只有超级变变变留下的印象。

日本在婚姻自由、夫妻同姓与皇室上也曾经尝试寻求自己的解答。日本有最终牢固的的阶级体系外化,东亚女生中,日本女士也最倾向结婚生子,而没有充分实现劳动力的解放。皇室不是日本独有,但是对皇室成员无孔不入的道德审判让本已经是牢笼的皇室更变成酷刑床。

中日美台关系恰好是当下焦点,微妙紧张而一触即发。日韩问题也是日本少数的种族问题之一,日本和中国大部分人对韩国人都有反感的情绪,这可能是来自很多方面的。

现实正是如此,反映了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国之间关系的吊诡,也折射出双方彼此关系的脆弱。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没能读下去,弃了。


用钱之道

原文:

Dunn, E. W., Gilbert, D. T., & Wilson, T. D. (2011). If money doesn’t make you happy, then you probably aren’t spending it right.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1(2), 115-125. https://doi.org/10.1016/j.jcps.2011.02.002

一些道理只是一些实际情况,并不是更可持续的,所以还是要谨慎判断

1.Buy experiences instead of things

这个让我联想到开盲盒,盲盒不仅有玩偶,还有打开未知的刺激体验

2.Help others instead of yourself

都说“助人为乐”,其实能帮到朋友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之前帮朋友搬家,朋友也很开心,我也却没有觉得那么辛苦。

3.Buy many small pleasures instead of few big ones

之前父母告诉我了一个秘密,就是给祖辈零花钱的时候,一次性给一笔大的比分开给几次小的更让他们开心。但是这里对待自己或许正好相反,更多日常的快乐。或许让人有更多的幸福。

4.Buy less insurance

这一点我没感觉到,保险之类能让我感觉更安全安心,但是文章说人们总是高估自己的脆弱性。

  1. Pay now and consume later

这点或许是网购快乐的直接来源之一。因为网购的付款到收获中间有时间间隔,所以收到的时候不需要经过付钱的过程,格外开心。

6.Think about what you’re not thinking about

7.Beware of comparison shopping

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经济能力。

8.Follow the herd instead of your head

有时附和群体得到的快乐比起独自消费更加显著。

怪癖心理学

日本人写的这种通识读物总是有一种神棍的感觉,而且虽然章节之间有关联,但是看不出什么系统性。完美主义、强迫症、虐待倾向等等,似乎都可以归结于一个缺陷的童年,所以感觉乏善可陈。

完美主义

当完美主义者在工作、人际交往、恋爱或子女教育等不是只靠个人努力便能解决一切问题的领域遇到问题时,他们会很容易受挫。这种追求完美的愿望会逐渐演变为想要控制周围的事,使其按照自己的预定计划进行。但这种控制欲不可能总是顺利达成,这又会让完美主义者感到挫败。

完美主义广泛渗透于现代社会中,可以说它是导致现代人罹患抑郁症与自杀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如今西方个人主义流入,重视个人选择的存在主义价值观不断蔓延,很多人选择了一味地实现自我这种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旨在追求自我的完美,轻视人与人之间或者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名男子在人际关系中极为失败的原因,便是他无法接受对方的做法与自己的期待相悖,不管对方是怎么考虑的,对方都必须时刻按照他的想法去行动。结果便是他只是一味地主张别人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并积极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完全疏忽了对方的想法。

关于罗素,这让我想到之前和朋友讨论过的问题,作者的私德和对于欣赏作品的影响,虽然这一点非常因人而异。但是作品多多少少是反映个人价值观的。不过如果是体育明星倒是另当别论。,

“罗素这种类型的人,在世人眼里有一个华丽的外表,能力出众,自信满满,然而与他们接触下来,你会发现无法与他们产生共鸣,而且他们对于他人的痛楚漠不关心。表面上是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即使其私生活与其表面光环完全相反,却仍然被看成世界和平活动家并享有极高的声誉,这恐怕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讽刺性的现实。”

固执、支配、妒忌

隐藏在这些事件最深处的原因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不想失去对方的爱,所以甘愿受对方支配,对对方言听计从,甚至为了对方牺牲自己。对这样的人来说,只有受到他人的支配,他们才会有安全感。而这样的人大多在幼年时期受到过父母的虐待,或是缺少可以真正保护自己的父母的爱。

而其背后应该是人的忌妒心及充满怨恨的情感在起作用吧。罗素曾经说过,忌妒心是人类情感当中最强烈的心理。罗素认为,使得几个世纪的政治处于动荡之中的就是大众的忌妒心理。

人们大多会把这个实验看成证明社会角色是能超越个人性格和感情,能支配个人行为这一事实的典型例子。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作“非个人化”。不仅仅是扮演狱警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严格执行狱警的职务,扮演犯人的人也开始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犯人的举动。

抑郁

丹麦哲学家索伦·奥贝·克尔恺郭尔在其著作《致死的疾病》中曾描述过几种层次的绝望,其中一种层次为“接受绝望的自己,在绝望中接受自身”。他们接受绝望的自己,甘愿承担这种苦痛,视绝望为最终真理,将自己置于永恒的绝望中。这可以说是心理受过伤害的人坚持停留在自己受过伤的状态,并且拒绝恢复的心理。即使明白保持这种心态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利,他们仍然希望能在自己的固执中靠着“信心的一跃”重获希望

这样一种无法切换的心理状态,用近几年的大脑功能水平来解释,就是额前区支配能力减弱,无法完全控制由小脑扁桃体等激发的消极情绪[1]。额前区的支配能力越弱,由小脑扁桃体等激发的消极情绪就越强烈,人就越容易陷入固执己见的状态中,很难变得温顺。

回避与依恋

常年不是在母亲的照顾下而是在祖父母的照顾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对母亲表现出回避型依恋。孩子与母亲的回避型依恋关系可以说是由母亲对孩子关心不足导致的。
我们只有生活在有安全感的条件下,自身人格才会得以信赖,得以延续。而一旦处于一种极端危险的境地,我们就无法继续停留在现实人格当中,从而分离出另一种可以保护自己的新人格,并从新人格当中寻找庇护自己精神的安全港湾。

这类型的人总是把交往或爱情关系当作一种支配或所有关系来对待。对他们来说,恋人或配偶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他们的所有物。他们将恋人或配偶当作宠物或玩偶,认为对方是自己的所有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也就是把对方看作自体客体。结果便是,如果对方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外与其他人有任何关系,他们就会愤怒,就会有挫败感。

“依赖症一旦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一直支撑自己生存的自体客体被剥夺,人们就会感到失落和悲伤,最终走向抑郁”

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就是本能地将自己保护起来的欲望以及谋求他人认可和爱的欲望。当这两种欲望被破坏时,人们就会陷入病态的自我目的化心理或者自我绝对主义的观念当中,就会进入没有出口的追求自我的封闭电路中,又或是只能通过矛盾性或解离的方式引起自身人格分裂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艺术、哲学与心理

叔本华的哲学是一种通过从正面认可“存在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将人们从试图获得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即存在的意义)的徒劳中解放出来的哲学。

“艺术就是一种慢性自杀。”正如王尔德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人生也一直在趋向毁灭。
重要的就是要将内心的失落感和悲伤彻底地发泄出来并加以控制,这样才能维持心理的平衡。